1977年潘玉良去世,她被安葬在法国巴黎蒙巴纳斯墓园,与她合葬的,不是她心爱的丈夫潘赞化,而是在她生前,给过她20美金的中餐馆华人老板。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7年冬天,中国女画家潘玉良在法国巴黎去世,终年82岁,她被安葬在巴黎蒙巴纳斯墓园,墓碑静静立着,没有华丽装饰,也没有热闹的送别仪式。 熟悉她生平的人都知道,这位曾被赞誉为“中国第一位留法女画家”的女性,一生坎坷,孤独而又坚强。 让人感慨的是,与她合葬的,并不是她早年的丈夫潘赞化,而是一位名叫王守义的中餐馆老板,他生前曾在她最困顿的时候,给过她二十美元。 潘玉良出生于清末的一个贫寒家庭,父母早逝后,她被寄养在亲戚家,生活的重担很快压在年幼的她身上,因为家境艰难,她最终被卖入青楼,那是她人生最灰暗的岁月。 她不甘心任命运摆布,曾数次尝试逃跑,她不愿接客,也不愿被贬为商品,但她的抗争没有换来自由,就在这时,她遇到了改变她命运的潘赞化。 潘赞化是海关官员,在一次宴会上听到了潘玉良的歌声,他注意到这个女子不同于其他人,内心坚毅,眼中有光,之后,他出资将潘玉良赎出,并安排她读书识字。 潘玉良也由此踏上艺术之路,她先是在国内的美术学校学习,之后又前往意大利和法国深造。 她钻研素描、油画,作品多以女性人体为题材,这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极为少见,她用西方画笔描绘东方女性的形体与精神,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 潘玉良与潘赞化的关系复杂而深厚,他们曾在陈独秀等人的见证下结为夫妻,潘赞化支持她追求艺术,鼓励她留学,但由于时局变化,潘玉良长期旅居法国。 虽然与潘赞化并未真正分离,但他们聚少离多,后期几乎音讯断绝,1964年,潘玉良收到消息,得知潘赞化已经去世,她沉默许久,把一条当年结婚时佩戴的项链一直珍藏。 长期在海外生活,并没有让她得到真正的安宁,她在法国坚持艺术创作,却因不肯与画商签约,也拒绝加入任何国籍,导致经济拮据,她靠微薄的画作收入和政府救济度日,生活十分艰难。 为了节省开支,她常常独自作画到深夜,甚至以画纸当被褥,在最艰苦的那段时间,她走进了一家中餐馆,遇到了王守义。 王守义是一位旅法华侨,早年来巴黎求学,后来靠经营饭馆为生,他知道潘玉良的名字,也听说过她的画,他没有多问,只是在她第一次来饭馆之后,偷偷把二十美元塞进她住处门缝。 这对潘玉良来说,是一笔救命的钱,王守义并没有试图接近她或打扰她的生活,他只是默默关心,时常送些饭菜、生活用品,还在饭馆墙上挂上她的画。 潘玉良晚年身体每况愈下,患有慢性咳疾,她没有孩子,也没有亲人相伴,王守义成了她唯一的依靠。 她晚年的画作大多是在他提供的支持下完成的,他不会评论画作,也不懂艺术术语,但他始终站在她身后,在她眼中,这位饭馆老板不是知音,也不是救命恩人,而是能让她安心生活下去的那个人。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潘玉良交代了三个遗愿:第一是死后穿上旗袍入殓,这是她对故乡最后的尊重;第二是将那条结婚项链和一块潘赞化的怀表交还给潘家的后人;第三是希望她留在法国的几千件作品能有一天运回中国。 王守义一一应下,他将潘玉良后事安排妥当,又回国寻访潘家的亲属,他带着项链和怀表,辗转多地,最终找到了潘家后人,把遗物郑重交出。 他原打算迅速返回法国,着手处理潘玉良的画作,但就在那时,他被诊断出患有恶性肿瘤,病情迅速恶化,没能等到再次踏上法国的旅程。 王守义在巴黎病逝,身边的朋友们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保留着潘玉良的画册与她亲手写的遗愿。 知情者提议将他与潘玉良葬在一起,这一决定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他们都知道,在潘玉良最孤独的那些年里,是王守义一直在她身边,默默陪伴。 几年后,潘玉良的画作经由中法双方协商,陆续运回中国,1984年,这些作品被收藏于安徽博物院,潘玉良的名字再次被提起,她的画作也终于回到了她出生的土地。 潘玉良生前曾说过,她的画不为取悦谁,只是忠实表达内心所见,她的人生没有显赫的背景,也没有风光的结局,她的一生,是一幅不妥协的画,线条斑驳,色彩沉郁。 她与王守义同葬巴黎,在异乡的土地上,结束了她一生的漂泊,这个给过她二十美元的男人,成了她最后的归宿。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澎湃新闻——潘玉良:努力改写命运的“中国画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