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印军凌晨开火,上百架无人机突袭藏南,杀死一名中将、一名准将、一名上校共19人。

印军凌晨开火,上百架无人机突袭藏南,杀死一名中将、一名准将、一名上校共19人。   凌晨三点,藏南边境突然炸了锅。上百架无人机像蝗虫群一样掠过庞赛山口,从那加兰邦隆瓦到缅甸一侧的Waktham、Hoyat、Taga,四个隐藏了十几年的据点几乎同时腾起火球。   最邪门的是,这些无人机仿佛装了透视眼,连地下三米深的弹药库都被精准引爆。   ULFA-I武装后来在声明里叫苦不迭,说这根本不是打仗,而是被人按在地上"反复爆头"。   第一轮导弹落下时,他们的中将、准将、上校正扎堆在营地开会,当场被炸得尸骨无存;更绝的是,印军无人机群在追悼现场上空盘旋了整整40分钟,等幸存人员刚聚集到临时搭建的灵堂,第二轮火力就像长了眼睛似的倾泻而下,连烧纸钱的铜盆都被掀飞了老高。这种"死了还要鞭尸"的打法,连常年在克什米尔打游击的老兵都直嘬牙花子。   这场突袭最让人脊背发凉的,是印军展现出的"全知视角"。从卫星定位到电子压制,再到无人机蜂群协同,整个行动就像精密齿轮在运转。据《今日印度》透露,这些来自以色列的"哈洛普"自杀式无人机,能在150公里外识别帐篷里的热源信号,法国"神经元"无人机则负责电磁干扰,让武装分子的通讯设备全部变成哑巴。   更狠的是,印军故意在社交媒体泄露部分作战画面,画面里无人机投弹的十字准星甚至能看清目标脸上的胡茬,摆明了是要给周边武装组织立威。   再往大了看,这片被血洗的区域刚好卡在印度的"七寸"上。西里古里走廊就像根细面条,把印度本土和东北七邦勉强连在一起。这条最窄处只有23公里的通道,每天要承担80%的物资运输,稍有风吹草动,东北七邦立刻就会变成孤岛。   去年阿萨姆步枪队在走廊附近遭伏击,新德里的恐慌指数直接爆表,这次突袭与其说是反恐,不如说是给这条战略通道"清障"。   印度这次下血本,背后藏着更深层的焦虑。东北部持续半个世纪的治安战,让印军每年要砸进去30亿美元军费,可武装组织却像打不死的小强。   直到引进以色列的"侦察-打击"闭环系统,才让战局出现转机——2021年越境空袭缅甸那加兰营地尝到甜头后,这种"无人机斩首+地面隔离墙"的组合拳,成了新德里的撒手锏。这次突袭之所以选在凌晨,就是算准了武装分子夜间警戒最松懈,而印军的热成像设备在黑暗中反而看得更清楚。   最值得玩味的是缅甸的态度。按理说,印军无人机飞越缅境时,缅甸空军的"枭龙"战机已经紧急升空,但全程只是远远盯着,连雷达锁定都没开。   这种默契背后,或许藏着两国在打击跨境武装上的秘密协议。毕竟,缅甸若开了第一枪,就等于承认自家边境存在安全漏洞,而印度则需要通过这种"打了不认"的模糊战术,既震慑对手又避免外交纠纷。   这场突袭撕开了南亚反恐的新战场。当传统步兵围剿变成无人机"点穴",当游击战遇上AI算法,未来的边境冲突可能会变得更加冷血高效。   对印度来说,这次行动是技术碾压的胜利,但也是战略困境的缩影——就算能用无人机杀光武装头目,只要东北七邦的经济落差和民族矛盾还在,新德里的安全噩梦就远未结束。   而对周边国家来说,印军展现的"无人机蜂群+卫星制导"战术,正在改写边境防御的游戏规则,如何应对这种降维打击,将成为摆在各国军方面前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