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有次喝醉,想找宠妃程姬侍寝。不巧程姬来月事,顺手把侍女唐儿推去顶包。谁能想到,就这一夜,唐儿生下了皇六子刘发。 那一夜,唐儿侍寝成功,第二天被送回了程姬宫里。 没人问她是谁,也没人追究她的身份。像这种“应急顶替”,在后宫并不稀奇。没身份的宫婢,连名字都进不了档案,事后就像没发生一样。 可唐儿不一样,几个月后,她开始呕吐、头晕,太医把脉说有喜。 程姬吓坏了,亲自拿汤让她喝,说是“安胎汤”,其实味道苦得像砒霜。 唐儿没喝。她跪着哭了一夜,最后把消息偷偷传到太监耳朵里,宫里的人拦不住,她要找皇上。 景帝听到这事,一时愣住了。他并不记得自己和唐儿那晚发生过什么,毕竟醉得厉害。但太医一再肯定是皇种,他半信半疑,决定亲自见一面。 唐儿被带到御前,跪下那一刻,脸色苍白但眼神倔强。景帝看着她的眼睛,忽然有点熟悉感。他没问什么,只点了点头。 “既是朕的子嗣,便是命。” 唐儿的命,就这么转了个大弯。 她从一个无名侍女变成了“皇婕妤”,虽级别不高,但已经脱离婢女之列,有了品阶、有了住处、有了俸禄。最关键的,是她怀的那个孩子。 孩子出生那天,雷雨交加。宫人说是不祥之兆,有人偷偷在背后咒骂,说“野种要坏宫运”。唐儿没吭声,自己咬牙撑着,生下一子。 景帝亲自赐名“刘发”,这个孩子,是汉景帝的第六子。 程姬听到这个消息时,当场砸了茶盏,把卧室里一面铜镜摔了个粉碎。她没想到,那一晚随手推出来的婢女,竟成了宫中新母。 更没想到的是,她的亲生儿子刘荣,本是太子,却因为太子争夺战被废。 宫里风向开始变。唐儿不争,可太监宫女都懂事,哪边有风头就往哪边贴。 有人开始偷偷送礼上门,有人夜里偷偷替唐儿在祈福香炉旁添香。 唐儿照单全收,但从不多说话。 刘发小时候身体不好,经常高烧不退,一度奄奄一息。 太医都说“这命怕保不住”。唐儿一边给他喂药,一边给自己剪头发烧香。 景帝听说后,派人送来五十味药材,甚至拨了宫中最好的奶娘去照看。 整个宫里的人才明白,这个孩子,景帝是真的放心上了。 唐儿不再是侍女,也不是工具人,而是皇六子的生母,是未来有资格母以子贵的女人。 可她始终安分守己,从不和别的妃子起争执,也不主动出头。别人暗中给她使绊,她只冷笑一声,继续过自己的日子。 她不是不记仇,只是知道,报仇这事急不得。 景帝驾崩前,立太子为刘彻,后来就是汉武帝。 唐儿的儿子刘发被封为中山王,册封之日风光极盛,礼制等同诸侯。 唐儿不哭也不笑,只对着御前仪仗深深一拜。 “我儿中山王,已立。” 这句话传到程姬耳里,她病了三天。曾经的主子,如今只能靠着回忆自己儿子做太子的旧日光景,咽苦水。她看着天花板问:“那一夜,我若没推她去,现在皇位是不是……” 没人回答她。 多年后,刘发之子刘病已,被迎入京师,登基为帝,是为汉宣帝。全国百官都要追认他祖母身份,唐儿被封为“孝景皇婕妤”,祭入太庙。 从宫婢,到皇婕妤,到中山王之母,再到皇帝祖母,唐儿走完了一条没人敢想的路。 她没争过一次宠,没闹过一次事,唯一的“起点”,是那天夜里,被推入了帘子之后。 主子病了,皇帝醉了,命运动了手,宫女起了身。谁也没想到,那天晚上随手一推,推出来的,是一个王朝的血脉,是一个帝王的祖先。 参考资料: 班固,《汉书·景十三王传》《汉书·外戚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