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3年,大将谢再兴被朱元璋训斥了几句,他闷闷不乐的回到家中,进门猛然看到两颗血淋淋的人头悬挂在正厅,而且女儿也不见了,他正要派人寻找,家人却向他说:“恭喜恭喜!” 谢再兴,祖无显赫,出身草莽,早年不过是山野村夫,混迹绿林之间,靠着一股悍勇与胆魄,闯出了自己的地盘。 传言他年少时曾在湖口落草为寇,劫富济贫,却从不残害百姓,因此在江南一带颇有名声。 朱元璋起兵濠州之时,谢再兴便率众归附,彼时兵微将寡,四野皆敌,朱元璋见他身高八尺、目如铜铃、臂力惊人,一刀劈断三寸铁甲,便将其收为先锋主将。 自此,谢再兴追随朱元璋南征北讨,九战七捷,皆为急难之时挺身突围,战功卓著。 他曾夜破张士诚前军,单骑入敌营,如入无人之境,掳敌将首级而返;又于鄱阳湖大战中率水军强袭陈友谅侧翼,力挽狂澜,使朱军转败为胜。 其人虽粗犷野性,兵中却军纪严明,凡有扰民者,斩无赦。军中将士皆惧其威,私下称其为“疯虎”。 他不喜文士,不理规矩,穿军袍不束带,喝酒大碗、吃肉大块,常在帐中高声放歌。朝中文官多讥他粗鲁无礼,但朱元璋却偏容他。 有人曾劝朱削其兵权,朱元璋却摆手笑道:“若我为真龙天子,谢疯虎,便是我裂天的利爪,岂可轻弃?” 只是,人心难测。随着战局渐定,朱元璋开始谋划江山大统。 而谢再兴越战越勇,部下骁兵猛将环绕,威望愈隆,甚至有边镇小将宁听疯虎令、不听朝廷命,渐有尾大不掉之势。 朱元璋眉头微皱,心头有数。天下将定,猛虎岂可长留?这头“疯虎”,是功臣,也是隐患。 这一日,金陵大营传出紧急军令,命谢再兴率部南下支援平江,却因调度未果,耽误战机。 朱元璋震怒,于朝堂之上,当众责骂谢再兴,声色俱厉:“你以为你是疯虎,便可不守军令?坏了全局,如何交待?” 满朝文武噤若寒蝉,无人敢替谢将军求情。谢再兴面如铁,未辩一词,只抱拳叩首。 他心里明白,这是敲山震虎。 回府后,他一路沉默,步履沉重。天色昏暗,乌云压顶,仿佛预示着什么。刚踏入府门,便觉异样。府邸中空空荡荡,灯火不明,仆人跪伏不语。 正厅悬挂两物,赫然是他两员贴身副将——黄方与冯通的人头,血未干,眼未闭。厅内冷风穿堂,血腥味刺鼻。他猛地冲上前,一把扯下人头,怒吼:“是谁干的?” 这时,一名老仆叩首颤声道:“将军,恭喜……小姐入宫赐婚,天恩浩荡。” 谢再兴脸色骤变,目光如寒刃刺入那仆人:“你再说一遍。” 老仆泪流满面,低声道:“小姐被宣入宫中,说是陛下为她择得佳婿,进宫赐婚……黄副将、冯副将试图阻止,被……被锦衣卫就地斩首。” 这一瞬间,谢再兴仿佛万箭穿心。 他的女儿谢月,自幼聪慧伶俐,是他这辈子唯一的软肋。他一直深知,朝堂之上,功臣不过是棋子,女儿若无牵绊,才有一线生机。 所以他一再避讳,不愿让女儿涉入宫廷争斗。可他没想到,朱元璋竟然连这一点都看穿了。 “杀鸡儆猴?”谢再兴低声呢喃,声音冷冽如寒冰,“猴子,是我谢再兴啊……” 那一夜,他坐在厅中,整整一夜未眠。黄方、冯通,是他最信的兄弟;女儿,是他最不能放下的亲人。而今,一夕之间,全变了。 他终于明白——朱元璋不只是帝王,更是个深谙帝心的赌徒。他不允许有任何人不在自己掌控中,即便是疯虎,也要拴住脖子、断去獠牙。 天微明时,他已换上朝服,亲手铺开奏疏,只写了一句话: 写罢,他将奏疏交给亲信,勒马疾驰入宫呈上。 他没有抗争,也没有申辩,因为他清楚——再斗,便是杀身灭门之祸。朱元璋用他女儿做了一次“赐婚”,杀了他两员副将,就是要让他明白,江山是朱家的,不容疯虎自成一山。 是认命,更是保命。 那日之后,谢再兴率部南调至西南,自请戍边,远离朝堂。战场之上,他依旧骁勇,镇守黔中十年,无一敌军敢犯其锋。可自那封奏疏之后,世人再未听他言一语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