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病逝世,他的妻子曹秀清电告蒋经国,希望蒋经国能够允许杜聿明的几个子女,回大陆奔丧,但被蒋经国拒绝了,曹秀清得知消息后痛哭道:我真想不通。 哭够了,曹秀清抹了把脸,看着围上来的孩子们,大女儿杜致礼递过一杯热水:“妈,喝点水。爸常说,遇事别急,先想想值不值。”曹秀清接过水杯,手还在抖:“我就是想不通,他爸为国家打了那么多年仗,最后连孩子们送一程都不行……”小儿子杜致仁蹲在她面前:“妈,爸不是教过我们吗?‘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经国先生有他的立场,咱们不能强求。爸要是知道,肯定不想咱们为这事跟人闹僵。” 这话让曹秀清心里一动。杜聿明活着时,给孩子们写信总提:“个人的情绪是小事,别因为这点事影响大局。”有次致礼问他:“爸,您在大陆那么多年,想不想我们?”他回信说:“想啊,但想有什么用?不如多想想怎么让你们以后能堂堂正正做人。”现在人走了,孩子们倒把他的话记在了心里。 那天晚上,一家人没开灯,就着月光坐在客厅。致礼翻出父亲的信,一封封念:“……北京的春天有玉兰花,比南京的还香,想起你以前总爱摘一朵别在头发上……”“……致仁别总跟妹妹抢零食,男子汉要让着女生……”曹秀清听着,眼泪又下来了,可这次心里是暖的。原来他什么都没忘,家里的每个人、每件小事,都在他心里装着。 “妈,”致仁突然说,“爸不是说他在写抗战的故事吗?我们把这些信和他寄来的手稿整理一下,给大陆寄过去吧?让他们印成书,也算爸没白写。”曹秀清点头:“好!你爸这辈子就想让人知道,当年中国人是怎么跟日本人拼的,不能让这些事没人记得。” 接下来半个月,孩子们下班后就凑在一起忙活。致礼抄信,致仁核对打仗的时间地点,小女儿给父亲画的地图上色。曹秀清看着他们低头写字的样子,想起杜聿明当年在军校读书的模样,心里的堵慢慢散了。是啊,人走了,念想还在;见不到面,情意还在。这比什么都实在。 后来,这些东西真的寄到了大陆,出版社回信说:“杜先生的手稿太珍贵了,我们一定好好编,让更多人看到。”曹秀清把信读给孩子们听,阳光从窗户照进来,落在墙上父亲的照片上,肩章好像还在发亮。 总结:杜聿明先生的一生,都在为家国担当。即便生死相隔,他的精神也像种子,在子女心里发了芽。曹秀清和孩子们没有沉溺悲伤,而是用行动完成父亲的心愿,把个人思念化作对历史的铭记。这或许就是最好的告慰——爱与责任,从来能跨越山海,留住真情
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病逝世,他的妻子曹秀清电告蒋经国,希望蒋经国能够允许
乘风的星辰
2025-10-30 12:22:2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