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耿飚偶然发现中国援阿尔巴尼亚的许多化肥被扔放在田间地头,任凭日晒雨淋浪费,更震惊的是,他们明明没有棉花却让中国援建纺织厂,从中国进口棉花加工成布匹再返销中国牟利,军事上,阿方提出的项目数量也远超其国防需求。这是在干啥? 耿飚蹲在田埂上瞅着那些化肥袋,心里又急又纳闷。他叫随员找当地村干部唠嗑,才知道阿国农民哪见过这么好的化肥,村里连个农技员都没有,说明书是中文的,没人看得懂,撒多了怕烧苗,干脆就堆着不敢动。他摸出笔在本子上记:“不是糟蹋,是不会用。” 再说那纺织厂,耿飚后来跑了趟阿国计委,碰到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怯生生说:“我们想学着搞工业嘛,先从纺织起步,棉花以后打算种的,只是今年雨水多,试验田还没弄好……”说着从抽屉里翻出张地图,红笔圈着好几块地,写着“计划棉田1970”。耿飚心里一动,想起青岛刚建厂那会儿,不也缺这少那,靠技术员一点点摸索? 军事项目更复杂。他跟阿军总参谋部的老军官喝了回咖啡,老头指着墙上的地图叹气:“北边有北约,南边有希腊,我们就这么点人,不多要点家伙,晚上睡不着觉啊。”耿飚顺着他指的方向看,都是山地,坦克确实不好使,但老军官从怀里掏出张照片,是中国顾问帮他们改的山地炮阵地图纸,“你们专家说这个管用,我们听劝,就是清单报上去,上面没细看,把老底子都写上了。” 那会儿中国确实难,可耿飚也发现,上海机床厂的设备运过去,阿方工人跟着学操作,半年就有能独立维修的;青岛来的技术员办了夜校,当地姑娘学会了梳棉技术,工资比种地翻了番;山东运去的棉花,阿方纺织厂的质检员跟着中国师傅学辨好坏,后来还真挑出几批杂质多的退回来,附了张纸条:“按你们教的,这不够一级品。” 他在日记里又补了句:“光看表面浪费气人,可底下有人在学、在动,这就不是白折腾。”回国汇报时,他不光带了化肥照片,还带了阿方农民的学习笔记、纺织女工的考试卷,“不是说他们没错,但咱们帮人,也得帮着他们把事做明白。他们缺技术,咱派老师;缺规划,咱帮着算;东西不会用,咱教到会为止。” 当时外交圈里有人觉得“少管闲事”,耿飚却觉得:“友好看似热络,可一方光给东西不教本事,一方想学却摸不着门,这情谊也长不了。”后来调整援助时,不光减了项目,还多派了农技、工业规划专家,帮着阿方把化肥用起来,棉田种起来,火炮阵地改得更实用。 总结:那会儿的援助,就像给刚学走路的孩子递拐杖,孩子摔跤了,不能光骂他笨,也得想想是不是拐杖太长、地面太滑。耿飚记下的不只是浪费,更是“怎么帮人才能真帮到点上”——不光给东西,还得教本事,陪着对方一起把“不会”变成“会”,把“用不上”变成“用得好”。这样的互助,才不是一锤子买卖,是能往下传的实在情谊
1969年,耿飚偶然发现中国援阿尔巴尼亚的许多化肥被扔放在田间地头,任凭日晒雨淋
乘风的星辰
2025-10-30 12:22:2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