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0月27日,69岁的蔡廷锴回到家乡罗定,距离他上次回来已隔16年之久。蔡廷锴之所以迟迟不愿回来,是因为自己曾经的贴身侍卫翁云廷生活在罗定,而在与他的书信往来中,蔡廷锴了解了变故:自己的祖宅被分给了贫下中农,门上牌匾不知所踪,自己抗战负伤收藏的血衣、抗战时用的指挥刀也不知去处。藏在密室里的,"一二八"淞沪抗战后各界送的纪念品也全丢失。 车子刚停稳,翁云廷就从老榕树下迎上来,手里没拿旧草帽,倒提着个竹编篮,盖着块洗得发白的蓝布帕子。“将军,您可算回来了!”他声音有点哑,却带着股子亮堂劲儿,“先别急着去老宅,跟我到祠堂瞅瞅。”蔡廷锴扶着车门的手顿了顿,16年里,他总想着信里说的那些“丢了的物件”,倒把祠堂这地方给忘了——那是村里老少爷们议事的地儿,当年他出征抗日,全村人就是在祠堂门口给他饯行的。 祠堂门口的石阶上,坐着几个穿粗布褂子的老人,见他过来,都慢慢站起身。最前头的是80岁的林阿婆,手里拄着根枣木拐杖,颤巍巍地走过来:“廷锴啊,可算把你盼回来了!”她抬起手,想碰他的胳膊,又缩回去,抹了把眼角,“你走那年,俺家柱子才8岁,如今他儿子都能打柴了,天天跟娃说,当年蔡将军带队伍打鬼子,咱罗定人脸上都有光!” “将军,您看这个!”旁边一个戴老花镜的老汉递过来个布包,打开是个陶土罐子,罐口用蜡封着。“这里面是民国二十一年的谷种。”老汉声音透着骄傲,“那年头兵荒马乱,粮价贵得吓人,您却让队伍把军粮匀给咱村,说‘老乡们有粮,前线才有劲打鬼子’。这罐谷种,是当年留下的,每年春耕,俺都掺到新谷种里撒下去,就盼着日子好了,别忘了是谁让咱有口饭吃。” 蔡廷锴接过陶罐,入手沉甸甸的。他想起1932年在上海,日军的飞机天天炸,粮食运不上来,弟兄们啃着干硬的饼子,照样在巷子里跟鬼子拼刺刀。那时候他写信给家里,说“只要乡亲们有粮吃,咱就守得住上海”。他原以为这些事早被忘了,没想到,竟被一捧谷种记着。 翁云廷凑过来说:“将军,先前写信光跟您说祖宅的事,没敢提这些。分房那阵子是难,可老少爷们心里都有杆秤。您走后,村里把您的事编成歌谣,娃们刚会说话就教,‘蔡将军,守上海,打鬼子,保家国’,如今村里的娃,哪个不会唱?” 这三天,蔡廷锴没去祖宅。他在祠堂门口听老人们讲当年送粮的路多险,看孩子们唱着抗日歌谣在晒谷场上跑,跟着年轻人去田里看那片用“救命粮”种出来的稻子。他先前总觉得,祖宅里的血衣、指挥刀是念想,可现在才明白,念想哪用得着物件装?它在林阿婆的话里,在老汉的陶罐里,在孩子们的歌谣里,在这片土地上长着,比啥都牢靠。 总结:蔡廷锴曾以为祖宅里的旧物是抗日的念想,回乡后才发现,真正的念想早融进了乡亲们的日子里。一罐谷种,一首老歌,一辈辈人的念叨,这才是比血衣、指挥刀更结实的纪念——它不挂在墙上,不锁在密室,就活在人心窝里,风吹雨打,半点不晃
1961年10月27日,69岁的蔡廷锴回到家乡罗定,距离他上次回来已隔16年之久
乘风的星辰
2025-10-30 12:22:2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