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广东惠州,男子住院取髓内钉不料2名医生取髓内钉期间,现场竟传来阵阵“施工声”,取完之后,医生已经汗流浃背了,这体力活不是一般人能做的,看到这一幕,我仿佛听到了“80、80、80”的声音![吃瓜群众] 为何取个钉子如此费力?这要从髓内钉在人体内的状态说起,当患者骨折愈合后,新生骨痂会自然包裹住髓内钉,就像树木生长包裹住铁丝一样,同时金属与骨骼长期接触还会产生“冷焊效应”,使得钉体与骨组织紧密结合,这两种情况都让髓内钉取出变得异常困难。 面对这种特殊情况,医生需要先精确磨除包裹钉体的骨组织,找到合适的着力点,随后使用的力量必须足够突破结合力,又要精准控制方向角度,力量不足则无法松动钉体,力量过猛则可能损伤新生骨骼,这种看似粗犷的操作,其实每个动作都经过精确计算。 这个场景让很多人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新的认识,骨科手术不仅需要细致的解剖知识,还要求医生具备足够的体力储备和稳定的操作能力,在持续用力的同时还要保持动作的精准度,这需要长期的体能训练和专业积累。 至于为何此类手术需要全身麻醉,除了消除疼痛感外更关键的是让患者肌肉完全放松,为医生提供稳定的操作条件,在医生全力操作时患者的任何轻微移动都可能影响操作精度,甚至造成意外损伤。 看了这个新闻之后,很多网友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好家伙,我就在工地上拧螺丝的,看这架势感觉特别亲切!不过我们拧不动了能歇会儿喝口水,医生可不敢随便歇,这压力比我们大太多了。” “取过!太有发言权了!我当时取大腿里的钢板,主刀医生是个很清瘦的专家,手术做到一半听见他喘粗气,跟助手说‘这个咬得太死了,再来!’当时躺在那里心里百感交集,既心疼医生又害怕,最后取出来医生还特意把钢板拿给我看,说:‘你看,打赢了!’ 现在想想都特别感动。” “每个行业都有外人看不到的辛苦,觉得医生就是看看片子动动嘴,没想到还是个体力活+技术活,这让我想起我们程序员,外人以为就是打打字,其实掉头发、颈椎病一个不少,死磕一个bug的时候跟医生拆这个钉子差不多绝望。” “这画面感太强了,我已经开始替医生喊号子了!‘一、二、三,走你!’全麻是非常有必要的,不然患者可能在台上忍不住给医生喊加油,或者指导医生往左拧一下试试?” “其实这说明了一个关键问题:内置物取出是个被低估难度的手术,很多人觉得放进去难,取出来简单,实际上取出的不确定性更高,非常考验医生的经验、耐心和临场应变能力,选择经验丰富的医生和正规医院太重要了。” “看着医生手上的青筋和汗水,突然觉得这个职业充满了力量感,以前总觉得医生是文质彬彬的,现在发现他们也是‘力与美’的结合,这种专业和专注特别有魅力。” 那么您在自己的工作或生活中,有没有过类似的“外人看起来很轻松,实际做起来却特别费劲”的经历?快来分享一下你的故事,让大家了解一下你的“硬核”日常! 信源:上游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