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重大新闻!攻击-11隐身无人机官宣服役了!这是全世界第一款正式服役的飞翼隐身无人机,2025年11月11日空军节宣传片中,它的实战画面首次公开,引发全网沸腾。 很多人不知道,这款无人机的历程藏着中国军工的十年坚守。2013年“利剑”原型机首飞,2019年以模型亮相国庆阅兵,2025年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出现改进型,直到11月11日空军节官宣服役,每一步都走得沉稳扎实。科研人员曾坦言,无尾飞翼布局的飞控系统是世界性难题,仅气动控制算法就迭代了上百次,如今攻击-11能在复杂环境下灵活机动,这份坚持终于换来了突破。 攻击-11的舰载化能力更是让人惊喜,试飞画面中清晰可见的尾钩,意味着它能登上福建舰和076两栖攻击舰。要知道,舰载机着舰时尾钩需承受巨大冲击力,不仅要材质坚固,还得与飞控系统精准配合,这背后是机身结构强度与智能控制技术的双重突破。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器可精准调控推力,能让10吨重的攻击-11满油满弹起飞,而076作为专用无人机航母,已完成电磁弹射小车测试,二者搭配将构建全球首个无人舰载作战体系。 在高原战场,攻击-11也已展现实战价值。卫星照片显示,它已部署在西藏日喀则机场,要知道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低温缺氧,还频繁出现强风切变,对无人机的升力、航电系统都是严峻考验。但攻击-11凭借改进的发动机和抗干扰通信链路,成功克服这些难题,可与无侦-7协同,构建起全域侦察打击网络,让边境纵深目标无所遁形,这种高高原部署能力,目前全球仅有中国实现。 对比美国同类装备,攻击-11的领先优势十分明显。美国2025年10月31日才完成YFQ-44A隐身无人机首飞,仍处于测试阶段,而其早年的X-47B项目早已下马,转而发展MQ-25无人加油机。中国则一步到位,攻击-11不仅正式服役,还实现了陆基、舰载多场景适配,这种从技术到体系的全面领先,让美国所谓的“下一代空中优势”概念显得滞后。 攻击-11的核心技术亮点藏在细节里,它的雷达反射截面积低至0.001平方米,在敌方雷达上几乎等同于消失。机头的EOTS-86光电瞄准系统,能在电磁静默状态下实现200公里级态势感知,搭配AI自主决策系统,可独立规划航线与攻击方案。机身40%-50%采用复合材料,搭配纳米级隐身涂层,既能减重又能抗腐蚀,完全适配海洋和高原的复杂环境。 网友对此热议纷纷,有人说“这才是真正的大国重器”,也有人感慨“以前看美国装备羡慕不已,现在中国也有了世界第一”。外媒则客观评价,攻击-11的服役标志着中国从“平台对抗”转向“体系对抗”,这种作战理念的升级,将深刻影响未来战争规则。 展望未来,攻击-11还将不断升级,折叠翼型号可能加速测试,以适配更多舰艇。随着有人-无人协同技术的成熟,歼-20S指挥多架攻击-11执行任务的场景将常态化,无论是远海作战还是边境防御,它都将成为守护国家主权的重要力量。中国军工用实力证明,真正的领先不是跟风模仿,而是基于自身需求的自主创新。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或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