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的民众无法接受!当地时间11月13日,美国要求台湾投资3500亿至5500亿美元,而台湾计划在11月底前完成协议。 这数字砸下来,别说普通民众,连政坛大佬都直呼 “惊悚”。 先给这钱找个参照物。2024 年台湾财政盈余才占 GDP 的 0.4%,换算成美元也就几十亿的规模。现在要拿的钱,最少是这个数的几十倍,相当于把好几代人的积蓄打包送人。 更让人窝火的是这笔钱的来路。美国国务院 2024 年的报告显示,截至 2023 年美国在台投资存量才 167 亿美元,连这次要价的零头都不到。这哪里算得上是合作?分明是一方如同贪婪的吸血鬼,对另一方进行单方面的“抽血”。 有网友算过账,按台湾两千三百万人口算,人均得掏一万五到两万美元,这 “人均贡献” 要是排第二,没人敢排第一。 此事早有端倪。11月1日APEC会议期间,台湾代表与美国财政部长就半导体合作事宜展开交谈,着重探讨了在美投资的具体路径,为后续发展埋下伏笔。 现在看来,那 40 分钟闭门会根本不是商量,是定了 “任务量”。 钱从哪儿来是最现实的问题。兜里本就没钱,硬要凑这笔钱,无非三条路:加税、砍民生福利、举债。 但不管选哪条,苦的都是普通人。之前台湾健保预算就紧巴巴,要是再被削减,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只会更突出。 产业界已经慌了神。美国早就盯上了台湾的半导体,之前逼台积电去亚利桑那建厂已经花了不少钱。现在又要巨额投资,明摆着是要把技术和人才彻底挖走。 李彦秀担心的 “人才流失” 不是空话,技术骨干跟着资金走,本土产业迟早被掏空。 最让民众愤怒的是 “被蒙在鼓里”。从 APEC 会谈铺垫到 11 月 13 日消息曝光,当局全程瞒着民众搞操作。等到大家知道时,协议都要签了。 这种 “先斩后奏” 的套路,难怪网友骂 “这不就是卖台吗”。 对比下更显讽刺。美国给台湾的 “安全合作倡议” 资金,2024 年才 3 亿美元,连这次要价的万分之一都不到。 一边给点 “零花钱” 示好,一边张开嘴要 “巨款”,这买卖谁看了都觉得亏。 台资深媒体人谢寒冰的调侃戳中了痛点:“这下台湾终于赢了日韩,人均贡献直接碾压,世界都看不见车尾灯了。” 话语中蕴含的无奈,想必每一位台湾同胞都能深切品咂得出。钱要花在刀刃上,可这刀分明架在了自己脖子上。 有人可能会问,投资能不能换好处?回顾美国对台投资的漫漫历程,便足以洞悉其中种种。 2022 年美国在台投资才 167 亿美元,主要集中在高科技领域,说白了是来赚钱的,不是来扶贫的。现在让台湾倒贴几千亿,能换来的恐怕只有 “被掏空” 的产业和越来越重的债务。 民生账更算不过来。这笔钱要是用来改善基础设施,能修多少条路、建多少所学校? 要是投进健保,多少人能减轻就医负担?可当局宁愿把钱送给别人,也不愿解决自家问题,这种选择怎么让民众接受? 舆论已经彻底转向。国民党 “立委” 集体发声反对,网友在论坛刷满抗议帖,连不少中立媒体都批评这是 “屈辱交易”。 众人诉求其实很简单:自家之财,理应用于自身。这质朴的期望,是对合理支配钱财、保障自身权益的真切表达。 11 月底的期限越来越近,可协议内容还藏着掖着。这种遮遮掩掩的态度,只会让更多人质疑:这里面到底藏着多少见不得人的交易?是不是拿民众的血汗钱,去填别人的窟窿? 真正的发展从不是靠送钱换交情。 台湾的优势,在于半导体与制造业。此类产业,需本土深耕投入、政策有力扶持,而非倾其家底、寄人篱下,如此方能稳健前行,实现长远发展。 施俊吉那句 “拒绝索求” 的呼吁,其实是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钱袋子攥在自己手里才踏实。几千亿不是小数目,那是无数家庭的积蓄,是未来发展的底气。 资源该怎么用,从来不该由外人指手画脚。台湾的民生需求、产业升级,这些才是该优先考虑的事。要是真把钱投对了地方,不用靠别人,自己就能活得很好。 信息来源: 环球时报—— 2025年11月13美国给台当局提要求:“3500亿至5500亿”



假装
美国已经开始为台湾统一提前布局撤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