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65岁的火箭专家杨南生娶了29岁的张严平,张严平的父母不同意,不料,

小史论过去 2025-11-14 15:08:30

1986年,65岁的火箭专家杨南生娶了29岁的张严平,张严平的父母不同意,不料,当她父母知道杨南生的身份后,惊呆了。 杨南生出生在1921年的福建海澄县,早年随家人去缅甸仰光生活,那时候海外侨居常见。他从小对机械感兴趣,1939年考上西南联合大学航空工程系,毕业后去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学塑性力学。1950年,他决定回国,那时候国外条件好,但他选择投身国家建设。回国后加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从事高温塑性力学研究,后来转到火箭领域。他参与了我国第一个火箭发射试验场的建立,还主持研制了多种固体火箭发动机。作为开拓者,他领导团队攻克了很多技术难题,比如燃料稳定性和燃烧效率。这些工作让他成为中国固体火箭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获过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称号。 张严平生于1957年,北京军人家庭出身,从小环境严谨。她大学毕业后进新华社当记者,专攻科技和人物报道,采访过不少专家,拿过多项新闻奖。她的工作让她接触各种领域的人,积累了不少经验。1984年,她接到任务采访全国人大代表杨南生,那时候杨南生已经63岁,在航天系统工作多年。张严平原本以为是常规访谈,但这次接触让她看到杨南生不只搞技术,还喜欢文学和音乐。他们聊起拜伦的诗和贝多芬的曲子,共同兴趣拉近距离。采访后,杨南生开始写信给她,分享留学经历和戈壁滩的试验故事,比如用自行车打气筒模拟火箭加注设备。张严平被这些经历吸引,回信讨论人生,两人通信两年,信件超过三百封。 通信过程中,杨南生提到自己比张严平大36岁,担心给不了完整未来,但张严平觉得灵魂相投更重要。张严平向父母说明情况时,父母强烈反对,认为年龄差距太大,不现实。父亲是军人,母亲也觉得不合适。张严平坚持解释,但父母不松口。后来,一次看电视航天纪录片,屏幕上出现杨南生的名字和贡献,父母才知道他是东方红一号卫星第三级固体发动机的关键人物,还参与两弹一星工程。杨南生在戈壁试验时,冒险靠近发动机观察燃烧过程,排查故障时钻进高温壳体。这些事迹让父母态度转变,最终同意这段感情。 1986年,杨南生和张严平在北京简陋礼堂结婚,没有大排场,只有亲友见证。婚后,杨南生每天送张严平上班,介绍她是记者。两人生活简朴,杨南生退休后继续研究弹塑性断裂力学,还教书。张严平忙工作,杨南生在家准备饭菜。他们一起听音乐,讨论文学,杨南生分享更多航天往事,比如主持巨浪一号潜地导弹的设计,那是中国第一个固体战略导弹。他领导团队研制了十多种用于武器的固体发动机,还参与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末级固体发动机。杨南生说,他一生就做了几件事:打开固体发动机大门,搞出东方红一号第三级发动机,和巨浪一号两级发动机。这些贡献让他成为中国航天固体动力领域的领军者。 杨南生的早期工作包括1965年研制直径300毫米固体发动机,六次飞行试验全成功。那时候西方技术封锁,杨南生靠破解荷兰专著《火箭推进》,写了上万张卡片,带领团队自力更生。他还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固体火箭发动机试验站,推动中国成为第二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张严平婚后才逐步了解这些,因为杨南生工作保密,从不炫耀。两人相守中,杨南生担心自己年纪大,偶尔为钱事发火,比如张严平想给他买鞋,他说留着以后用。他们的婚姻跨越年龄和世俗眼光,靠相互理解维持。张严平在新华社继续采访,获得中国新闻奖等多项荣誉,杨南生支持她事业。 2013年,杨南生在北京家中病逝,享年92岁。张严平整理遗物时,发现尘封的奖章和证书,才全面知道丈夫的成就。她走访内蒙古和陕西基地,老同事讲述杨南生当年在沙尘暴中坚持试验,分类卡片攻克技术难题。张严平去戈壁旧址,看那些旧设备,了解杨南生如何从零起步建试验场。她还看到他参与的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研制记录,杨南生多才多艺,不仅搞航天,还精通力学教学。杨南生遗言提到,天上唱东方红的星星里有他亲手参与的部分,这话让张严平感动。 张严平将27年婚姻写成书《君生我未生》,2021年出版,由文化发展出版社发行。书里记录杨南生的一生,从留学回国到航天贡献,再到两人感情。张严平通过书表达,杨南生给她丰润心灵滋养,两人灵魂相依。书出版后,获得好评,许多人从中看到共和国第一代科学家的奉献精神。杨南生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一生无怨无悔投身国防事业,他的故事激励后人。张严平退休后,继续推广杨南生的精神,参加活动讲述这段经历。他们的故事证明,爱情不限于年龄,奉献铸就伟大。

0 阅读:4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