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的一位名将,镇守西北,平定“秦凉之变”!

情怀历史 1周前 (05-06) 阅读数 52 #历史

在三国时期,蜀汉早在公元263年就被司马昭消灭了。不过,等到十七年后,也即公元280年,西晋才消灭东吴,正式结束三国时代。究其原因,和西北地区的叛乱存在直接的关系。而就笔者今天要说的这位名将,正是因为平定“秦凉之变”,促使西晋得以免去后顾之忧,从而集中精力来发动灭吴之战。

具体来说,马隆(生卒年不详),字孝兴,东平郡平陆县人。曹魏时期,马隆起初是兖州的一名武官。嘉平三年(251年),王凌发动针对司马懿的叛乱,不过没有成功,连带着过世二年的同谋令狐愚也被开棺曝尸三日。当时,整个兖州都没有人敢于收葬。马隆自称令狐愚的门客,领回令狐愚的遗骸,后用私财为他殓葬,甚至为他服丧三年。

值得注意的是,马隆的行为,不仅受到司马懿父子的追究,反而成为当时全兖州的美谈。西晋建立后,司马炎打算征讨东吴,就下诏州郡举荐一些强壮勇猛、有出色才智和气力的优秀特出人士到朝廷。当时,马隆受到举荐,后来晋升为司马督。不过,正在司马炎准备伐吴的时候,西北地区却爆发了叛乱。

泰始六年(270年)六月戊午,秦州刺史胡烈率军征讨,与秃发树机能战于万斛堆,兵败身死,胡烈死后,秃发树机能军队士气大振,率部一举攻下高平。扶风王司马亮遣将军刘旂前往救援,刘旂观望不进。而这,就是秦凉之变的开端。自此之后,西晋王朝多次调兵遣将,却还是没能扑灭叛乱,反而损失了多位大将。

到了咸宁四年(278年),马隆上言说凉州刺史杨欣失去了与羌人的和好状态,必定会失败。后来,如同马隆的判断一样,杨欣果然被河西鲜卑首领于武威击败并杀害。因为杨欣的失败,河西地区与西晋就道路断绝,而且令西晋有西顾之忧,无法专心对付东吴。

在此背景下,晋武帝司马炎更是忧心忡忡,因而在朝会上感慨地说:“谁人能够为我讨平这些叛胡,开通凉州?”在文武百官保持沉默的时候,马隆则自荐能够讨伐,并要求招募三千勇士与他西进。司马炎非常高兴,当即任命马隆为讨虏护军、武威太守。

在得到司马炎的充分支持后,马隆选拔勇士时,合格的人要能拉起三十六钧(约238公斤)的弩和四钧(约26公斤)的弓。到中午时选得三千五百人,经过一番训练后,马隆于次年正月出发西行,渡过武威以东的温水。对此,秃发树机能率骑兵万人或者据险抵御,或者设伏截断晋军后路。

马隆没有丝毫慌张,而是率领部下一边战斗一边前进,沿途箭无虚发,敌人纷纷应弦而倒。行军千余里后,秃发树机能部队伤亡惨重。由此,非常明显的是,马隆取得了重大胜利。当前线的战报传回朝廷后,司马炎极为高兴,加命马隆为假节、宣武将军。

最后,因为前期的胜利,马隆到武威后,鲜卑大人猝跋韩、且万能等万余落归降西晋。不久更率领友方的没骨能等与秃发树机能决战,最终,马隆一方成功斩杀秃发树机能,平定凉州地区的叛乱。而这,意味着西晋可以从西北地区抽调兵力,以此来实现一统天下的目标。

之后,朝廷又命马隆为平虏护军、西平太守,率领手下精兵,又给予一支牙门军,到因战乱而荒废的西平郡驻屯,以大军稳定并重建当地。马隆治理当地期间,成奚都没有再侵扰当地。 太熙元年(290年),因为镇守西北地区的功劳,马隆被朝廷封为奉高县侯,加授东羌校尉。马隆在陇右地区驻守了十多年,已经在当地建立了一定的威望,当地大致稳定。但是,伴随着司马炎的去世和外戚杨骏掌权,这导致马隆在朝廷失去了依靠。

在略阳太守严舒的诬陷下,朝廷将马隆征召回来。但是,严舒接任后,当地氐族和羌族人又开始大举集结,朝廷得知这一消息后,担心胡人再次叛变,于是罢免严舒,再次派马隆任原职。马隆最终亦在任内病逝。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情怀历史

情怀历史

往事如风,一座城、一段历史、一种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