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讲道理,不顾孩子感受的父母!你真的需要一个“转接头

内驱力谈家教 2024-04-04 20:40:34

孩子拖拉不自律,内收不自信,应付学习没动力,很多父母无法“根治”……其实!

我是一名内驱力教练,用“五感内驱力”,将内驱力落地,消除“只知道但做不到”的通病,使孩子自主自信有动力。验证有效!()

到底有多少父母和孩子说话时,只管自认为有道理地说,而不顾孩子的感受!而且如果孩子听,你认为理所当然,要是孩子不听,就觉得他不明事理……

这是前些天在路上,偶然看到两个大人“说教”孩子的场景时,突然发出的感慨。

今天说一下“沟通转接头”,这个非常重要,做到了能让你的亲子沟通质量上升一个台阶。同时为方便落地,还提供了一个相对简单具体的方法。

01

沟通,感受至上

当时看到的场景大体是这样。

孩子的妈妈和外婆同时对着他开展教训,堪比“无情”打击,让孩子左右不是,上下为难!但两个大人好像完全不自知,表情上好似还有无奈之感,也许心里还抱怨着“这么为你好,你却不懂事”……

只是路过,我并不清楚事情具体前后,但零星中有听到,其实并不是什么大事(即便不是一般的事情,那样的教训方式也很不应该),所以说真的,那时我对大人有些气愤和无奈,对那孩子又有几分心疼!

大人说的东西,从“道理”上也许是对的,但从“感受”上往往是不被接受的!

想象一下,如果你跟一根木头说话,你会说吗?

我想应该不太会吧,因为对方给不了任何回应。

那如果你跟一个人说话,但你事先知道,你说出去的话会让对方痛苦甚至厌恶,你还会说吗?

有人说“理论上我应该不会,但是有时候不一定做得到”,尤其对凡事爱讲道理的人更加如此,因为他们关注的是“事”,而不是“人”。(需要提醒的是,在不关注人的前提下,往往很难真正谈成事,除非使用权威、威胁或暴力)。

萨提亚说:“沟通的意义,在于对方的回应”。就比如说,你跟孩子讲了很多,如果对方听进去了,给了你回应,那这次谈话是有意义的。但相反,如果对方压根儿就没有听进去,你讲再多都是没意义的。

那什么会直接导致孩子能否“听进去”呢?

就是感受——你传递给孩子的感受。

如果你给孩子好的感受,那你的话很容易被听进去了,进而成为孩子内心的“营养”。但如果是不好的感受,你的话要么被拒之耳外或左耳进右耳出,要么被解读成了“恶意”,成了孩子“心理毒药”,无论哪种情况,都偏离了你原始的沟通本意和目的。

怎么办呢?

你需要一个东西来帮你和孩子真正连接起来。

02

你需要一个“转接头”

先问一个问题。

假如分别有一根大水管和一根小水管,你想要把这两根水管连接起来,使得水能自由流通,你要怎么做?

是不是把两者直接对上就行?当然行不通,那样水都会漏出来。

很简单,这时候我们往往会用到一个东西,叫转接头。

这个转接头的作用就是:既要紧密衔接大水管,同时还要无缝衔接小水管,然后水就可以在两者之间不偏不漏地运输。

其实,父母就是那根大水管,孩子就是小水管,而亲子沟通的内容就如同水管里的水。

想一下,平常和孩子沟通时,你有使用“沟通转接头”吗?还是只是自顾自地把水往你的水管里倒,而完全没有顾及到小水管可能根本就没有接收到!

可是,什么才是沟通上的“转接头”呢?

03

发现对方的“认知模式”

首先我们要知道,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存在“大水管”和“小水管”的情况。

其实根本原因就在于,每个人的成长背景、经历、思想、感知等等方面的不同,所以导致每个人对事物的理解方式和理解层次也不一样。

无论是无话不谈的同学好友,还是同一个家庭的兄弟姊妹,都是如此,更别说不同年代的大人和小孩。

正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所以当我们想要在同一个频率沟通的时候,就相当于要把不同口径的水管连接起来,就必然需要“转接头”。

沟通上的“转接头”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双方的“认知模式”。

首先,知道每个人的认知模式会有不同,有这个意识是非常重要。

然后,我们需要去发现对方的认知模式!

直白地说,就是你要去了解对方。比如对方是消极的还是乐观的,是更愿意接受具体数字还是文字描述,是对抽象更容易理解还是更喜欢听实例等等。

这个过程往往需要尝试——尝试变换表达方式或切换描述角度,然后找出那个相对最能够让对方精准、完整地理解你意识的表达方式。而判断“是否合适”的依据就是“对方的感受”。

如果你觉得“了解对方”有点抽象,那我说一个相对简单具体的方法。

就是之前提过的“推己及人”(或“换位思考”),就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效的(详情点击“”)。

最终目的只有一个:把我们想表达的内容,用对方更能理解或更愿意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对方。

只有意识到彼此认知模式的不同,然后以对方能够接收的方式去沟通,才能真正和对方连接上,你的话也才能真正被孩子“听进去”。

--

更多内驱力落地办法,请读下面文章,针对性地帮你教育落地和“做到”(不只是“知道”)

【这3篇必读】

1.内驱力培养三步骤,我是"过来人":

2.“五感内驱力”落地型方案:

/ END /

原创 | 一点老师

内驱力咨询师,健心教练。爱看本质、喜讲系统、力求实效。点个关注,一起共修。

0 阅读:0

内驱力谈家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