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65岁的火箭专家杨南生娶了张严平,张严平的父母不同意,不料,当她父母

古今漫谈 2025-08-06 09:27:01

1986年,65岁的火箭专家杨南生娶了张严平,张严平的父母不同意,不料,当她父母知道杨南生的身份后,惊呆了。

1984年春天,全国两会现场,27岁的新华社记者张严平接到任务,采访一位名叫杨南生的科学家代表。

老人63岁,身份成谜,出于保密纪律,对提问要么避重就轻,要么答非所问,采访一度陷入僵局。

最后,张严平问了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您这一生,觉得最幸福的是什么?”杨南生眼中忽然有了光,带着自豪回答:“天上转的人造星星里,有我亲手摸过的东西。”这句充满浪漫色彩的话,意外地在年轻记者心中投下涟漪。

这次“失败”的采访,却成了两人缘分的起点,尽管信息寥寥,杨南生身上那种特别的浪漫气质吸引了张严平。

他们开始书信往来,纸短情长间,两颗心跨越了36岁的巨大年龄鸿沟,渐渐靠近,杨南生深知前路艰难。

1984年秋,他提笔给张严平写了一封长信,理性地剖析横亘在两人之间的现实阻碍:他年长太多,注定会先离开,留下她独自面对漫长的岁月。

巨大的年龄差,也必然让她承受世俗的议论和质疑,甚至被恶意揣测动机,然而,张严平心意已决,她认定了眼前这个人。

不出所料,这段感情遭到了张严平父母的强烈反对,但女儿异常坚定。

1986年,65岁的杨南生与29岁的张严平,在一个简朴的礼堂里低调地结为夫妻,婚后的日子温馨而充满情趣。

杨南生是个浪漫的丈夫,每个结婚纪念日,他都会亲手制作别致的小贺卡送给妻子,不过,这位能破解“天书”般技术难题的科学家,生活中却有点“不食人间烟火”。

张严平让他去买白萝卜,他兴冲冲拎回来的却是莲藕,让人哭笑不得,和他在一起,张严平从未感觉到年龄带来的隔阂。

直到后来,杨南生的工作身份得以部分公开,张严平才真正了解丈夫为之奉献一生的事业有多么重要。

时间回溯到1957年,当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划破天际,中国也立下了宏愿,年轻的杨南生临危受命,成为运载火箭设计的关键人物。

1959年,国家调整方向,集中力量攻坚探空火箭,杨南生再次扛起重担,带领一支平均年龄仅24岁的年轻团队,在几乎零基础、连火箭具体形态都模糊不清的情况下,摸索前行。

仅用了两年,1960年,中国第一枚自主设计研制的T-7M探空火箭在上海南汇简易发射场腾空而起,虽然它只飞了8公里高,却如一道希望之光,将中国的太空梦想第一次真正托举起来。

更大的挑战接踵而至,研制固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这是当时美苏严密封锁的核心技术,他费尽周折找到一本英文专著《火箭推进》,因其深奥难懂,他在封面郑重贴上“天书”标签。

这本“天书”在许多人手中传阅,却无人能真正参透,杨南生一头扎进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抽丝剥茧,在数百万字的文献里寻找线索。

他的“天书”上贴满了各色标签,每有心得,便记录在卡片上,日积月累,成千上万张卡片凝聚成智慧结晶,为中国最终突破固体发动机技术难关铺平了道路。

1970年4月24日,历史性的一刻到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拔地而起,其第三级正是杨南生团队研制的固体发动机。

这关键的一推,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精准送入预定轨道,当《东方红》的旋律从太空传遍神州大地,举国欢腾。

而在某个角落,杨南生独自守着收音机,一遍又一遍地聆听着那穿越寰宇的乐曲,心潮澎湃,因为严格的保密要求,他不能向任何人透露自己参与了这项伟大的工程,包括家人,所有的功勋与荣光,都深藏于心。

甚至后来身份公开,他也极少向妻子张严平讲述那些惊心动魄的细节,当张严平父母得知女婿竟是为中国航天立下汗马功劳的“无名”功臣时,震惊之余,终于理解了女儿的选择。

2013年3月5日,杨南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他悄然离去,但他为中国航天事业,特别是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所奠定的基石,如同夜空中永恒的星辰,其光芒将永远被铭记。

他的名字和他那代人的奋斗,已深深镌刻在中华民族探索浩瀚宇宙的伟大征程之中。

0 阅读:51
古今漫谈

古今漫谈

解锁无限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