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溥仪在北京街道闲逛,看到一烧饼摊,于是便买了一个。没想到刚吃了一口,

柳烟绕古堤 2025-08-13 17:33:56

1963年,溥仪在北京街道闲逛,看到一烧饼摊,于是便买了一个。没想到刚吃了一口,便咬牙切齿的说,那群死太监竟然骗了我40多年。 1963年的初春,北京的街道还带着些许寒意。溥仪穿着一件深色的呢子大衣,手插在口袋里,慢悠悠地走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 虽然已经恢复自由多年,但他依旧习惯低着头,不敢在人群中抬眼——这种从小养成的习惯,仿佛深深刻在了骨子里。 走着走着,他被一阵浓烈的芝麻香勾住了脚步。 街角,一个烧饼摊正热火朝天地忙碌着,铁鏊上烤着一个个金黄的芝麻烧饼,表皮鼓起小小的气泡,油香与芝麻香混在冷空气中,让人忍不住咽口水。 溥仪盯着那摊子看了很久,像是被什么记忆触动了。他犹豫了一下,走上前,掏出几枚硬币,轻声说道:“来一个烧饼。” 小贩笑呵呵地从鏊上铲起一个烧饼,热气腾腾地递到他手里。溥仪接过的那一瞬,掌心被热烫得一缩——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烧饼”真正的热度。 他低下头,轻轻咬了一口。酥脆的外皮,带着热腾的麦香与芝麻香在舌尖炸开,烫得他忍不住吸气。可下一秒,他的眼神却陡然阴了下来,咬紧牙关,喃喃道: “那群死太监……骗了我四十多年!”他忽然想起了自己年幼时的宫廷生活。 那时候的他,不过三四岁,就被抱上了龙椅,成了满清的末代皇帝。可在那金碧辉煌的紫禁城里,他并没有想象中帝王该有的尊贵与尊重。 慈禧已去,大清的气数已尽,他这个“小皇帝”不过是朝廷的摆设。真正握权的是一群太监、宫女,以及背后操纵他们的大人们。 在别人眼里,他是天子,可在那些掌管他日常起居的太监宫女眼里,他不过是一个没牙的孩子,一个脾气古怪的小少爷。 因为没有真正的宠爱,他的生活中缺少温暖,更多的是冷眼、敷衍,甚至暗暗的欺辱。 溥仪最喜欢吃的,是御膳房里做的“芝麻烧饼”。那是他唯一一次在记事时觉得“有滋有味”的东西——至少表面如此。 每次他喊要吃烧饼,总会有太监恭恭敬敬地捧上一盘。烧饼外观精致,芝麻均匀地粘在表皮,香味似乎也有那么几分诱人。 可溥仪每次咬下去,都觉得味道怪怪的,不热、不脆,有一股油哈喇味。 他曾天真地问过御膳房的总管太监:“为什么烧饼一点也不热呢?” 那太监弯着腰,尖着嗓子笑:“皇上,烧饼凉了才好吃,热的伤胃,奴才这是为您龙体着想呢。” 溥仪信了。那时候的他,不知道这世上真正的烧饼是什么样的。 可他哪里知道,那些太监们早就把御膳房刚出炉的烧饼自己吃了,再把前一天甚至更久的凉烧饼端给他。为了掩盖发硬的口感,还会在上面刷一层薄油,让它看起来“新鲜”。 更有甚者,有时候宫中物资紧缺,御膳房的烧饼甚至不是专门为他做的,而是剩下的边角料拼凑而成。 溥仪每次吃,嘴里塞满了冷硬的面皮,咀嚼时芝麻掉了一桌。太监在旁边笑着奉承:“皇上吃得真香。”可转过身去,他们会低声讥讽:“小祖宗懂什么,咱们的好东西才不给他。” 那时候的溥仪太小,不会怀疑什么。甚至因为所有人都这么说,他渐渐习惯了“烧饼是凉的”“芝麻香只是淡淡的”“外皮硬一点才好”。 这一骗,就是四十多年。 从紫禁城到伪满洲,从战犯到新公民,他经历了国破家亡、身份跌落,可他一直没再吃过烧饼 直到今天,直到这一刻,他才第一次在北京的街头咬下去一口热腾腾的芝麻烧饼——香脆、滚烫、入口发烫的那种真实感,让他猛然意识到,自己童年的那份“御膳享受”竟然全是假的。 他站在街边,任热气在脸前升腾,心底翻涌着五味杂陈——愤怒、苦笑,还有一丝说不清的心酸。

0 阅读:82

猜你喜欢

柳烟绕古堤

柳烟绕古堤

若果你也偏爱于文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