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现在才懂,为什么教员晚年读到“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会哭到白发乱颤——

阿秋手作 2025-08-14 01:28:44

[微风]现在才懂,为什么教员晚年读到“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会哭到白发乱颤——那不是老人的脆弱,是一个一辈子和历史周期律死磕的人,撞破了最残酷的墙。 1975年夏,中南海病房里,刚做完白内障手术的毛主席重见光明,案头摊开的南宋词卷上,“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十一个字,让这位曾指挥千军万马、改写民族命运的老人,忽然湿了眼眶。 那不是寻常的感伤,八百年前,陈亮登多景楼时痛斥的六朝,是偏安江南的东晋、宋齐梁陈,它们坐拥长江天险,却把 “收复中原” 的初心,熬成了门阀士族的地盘争夺。 王谢子弟忙着垄断官场,豪强地主抢占良田,朝堂上的争论永远围绕 “谁该掌更大的权”,而非 “如何让百姓过好日子”。 最终,一个个王朝在 “私计” 里耗尽元气,被历史的浪头拍碎在江滩上。 毛主席对这种 “周期律” 的警惕早刻在骨子里,1945 年延安窑洞,黄炎培问他 “中共将来会不会也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老路”,他给出的答案掷地有声:“让人民来监督政府。” 这不是一句空话,从井冈山时期的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建国初严惩刘青山、张子善,他始终在给权力套 “紧箍咒”—— 怕的就是有人忘了 “打天下是为了谁”。 他太懂人性里的 “软刀子”,就像明朝末年,李自成的队伍起初喊着 “均田免赋”,可一进北京城,将领们就忙着抢宅子、纳小妾,当初跟着闯天下的兵卒,也觉得 “该享享福了”。 这种 “贪舒服” 不是突然变坏,是今天收点 “孝敬” 觉得 “不算啥”,明天用点特权觉得 “应该的”,慢慢把 “为人民” 的根给蛀空了。 所以他晚年读陈亮的词,哭的或许不是六朝的旧事,是怕后人走同样的路。 他一辈子跟这种 “惰性” 较劲:搞 “四清”,是怕干部脱离群众;抓学习,是怕思想生锈;甚至对身边人严格到近乎 “不近人情”,也是怕特权开了头就收不住。 就像他说的 “李自成进北京就变坏”,不是骂李自成,是提醒所有人: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难就难在能不能一辈子 “站着”,不向 “舒服” 低头。 如今再想那句 “六朝何事”才懂它不是历史的叹息,是给后人的警钟,那些把 “为民服务” 当口号、把岗位当 “私产” 的人,那些觉得 “松一点没关系” 的念头,其实都是在往 “周期律” 的圈圈里钻。 而打破它的法子,从来不在书本里,在每一次选择里 —— 是选 “自己方便” 还是 “群众满意”,是顾 “小圈子” 还是念 “大格局”。 毛主席当年的眼泪,说到底是盼着这片土地上的人能真正跳出 “兴勃亡忽” 的怪圈,这份期盼,到今天依然沉甸甸的。

0 阅读:65

猜你喜欢

阿秋手作

阿秋手作

一个喜欢手工的业余小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