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东北抗联将领于天放在黑龙江被捕,他夜里借口上厕所,用烙铁狠狠砸向看守的日军,这时,另一个叫赵忠良的抗联战士也冲了上来,他们的结局如何?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4年的冬天,白山黑水间大雪没过了膝,东北抗联的将领于天放被叛徒出卖,落到了日军手里,那一年,他已经在黑龙江的林海雪原里鏖战多年,是出了名的硬骨头。 日军把他当成大鱼,先押到地方监狱,又转进看守森严的北安宪兵队,这里三道铁门高墙环绕,狱卒昼夜巡逻。 日本人并没有立刻动粗,他们先摆出一副拉拢的姿态,牢房打扫得比别处干净,还送来白面馍和肉汤,伪满的官员轮番进牢房做思想工作,劝他放下武器换取荣华富贵。 于天放看得透,他把细白的馍掰开分给别的抗联弟兄,自己宁可啃窝头,他心里明白,一旦点头答应,就成了老百姓眼中的叛徒,也对不起那些战死的战士。 等到收买无望,日军撕下面具,鞭子抽得皮开肉绽,电刑让全身像被撕扯一样抽搐,昏迷了就用冷水泼醒,火红的烙铁贴上皮肤,刺鼻的焦味在狭小的囚室里久久散不开。 换做别人早就支撑不住,他却一声不吭,每一次审讯,他都用眼神回击,把“杀就杀”的气魄写在脸上,日军只能把他继续关押,希望耗光他的意志。 囚禁的日子,他心里始终没有熄掉一个念头,就是要逃出去,他不放过任何细节,冬天窗户蒙着冰霜,他依旧盯着玻璃缝隙寻找外头的影子。 直到有一天,大风吹开了窗,他瞥见对面有一座灰色小楼,消息一传给老犯人才确认,那里是北安火车站一带,这一下,他才真正确定了自己所在的位置。 监牢里有个大火炉,炉门上铁轴沉甸甸的,掂在手里足有半斤重,他暗暗记下,这是唯一能当武器的东西。 日军看守的习性也被他一点点揣摩透了,尤其是石丸兼政,值夜时总是打瞌睡,身上的钥匙随手一塞,毫不警觉,等到赵忠良被关进来,于天放心头的一丝希望被点燃。 赵忠良是抗联的战士,两人一对眼神便知道彼此的身份,他们用极简的方式确认,随后在放风的时机里低声交换想法,逃跑计划一点点成形,分工也清楚:一个动手制住看守,一个负责拿钥匙开门。 1945年七月的一个深夜,闷热压得人透不过气,看守石丸喝了酒,步子虚浮,于天放故意喊肚子疼,要出去解手,牢门吱呀一响,他猛地掏出那根铁轴,照着石丸的头顶砸下去。 血溅在墙上,石丸哀嚎着反抗,赵忠良立刻冲上来,将他扑倒在地,两人合力制服了看守,摸出钥匙连开两道铁门,第三道死活打不开,他们急中生智,从窗户翻出,跌进夜色。 监狱警报很快拉响,北安的日本宪兵如临大敌,悬赏告示贴满街头,狗群和人马一队队出动,连村庄都被威胁屠戮,日军声称谁敢藏人就灭全村,即便如此,当地百姓还是暗中伸出援手。 有人在岔路口故意留下假脚印,有人把窝头和苞米饼塞进草垛,最危险的一回,搜捕队几乎要闯进藏身的棚子,隔壁的大娘扯开鸡笼,扑腾的鸡群吸引了日军的注意,于天放才逃过一劫。 逃亡的过程充满艰难,他白天趴在田地里,身上盖着麦秆,夜里靠着星光辨路,渴了就喝沟里的水,饿了就啃生土豆。 伤口因为酷刑的折磨不断溃烂,血水和脓液浸透衣衫,他靠的只是意志,还有心里那股子信念。 赵忠良在另一条路上奔逃,不幸被捕,即便遭受酷刑,他依旧咬紧牙关,没有吐出半个字,最后他牺牲在牢狱里,把秘密带进了火海。 到八月中旬,于天放一路摸到讷河附近,就在这时,街头锣鼓声响起,日本投降的消息传遍村庄。 老百姓挥舞着红布满街奔走,孩子们大声喊叫,他挤在人群里,第一次忍不住热泪,那个在牢里没有流过一滴眼泪的男人,在这一刻嚎啕。 不久后,他重新召集起散落的抗联队伍,投入到收复家园的斗争里,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黑龙江的重要职务,把一生都献给百姓,赵忠良的名字,随着档案和口口相传,被人们记住。 这场越狱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长期谋划下的生死一搏,铁炉的烙铁,冰霜下的窗口,看守的钥匙,每一环都体现着大智。 真正的勇气,也不仅是挥铁砸下去的那一刻,更在于面对酷刑的沉默,面对死亡的从容,百姓在最危急时刻伸出的援手,更说明了抗联与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 在那片寒冷的黑土地上,于天放和赵忠良的身影像火种一样闪耀,他们用行动告诉后人,智与勇不仅能打破铁门,更能点亮希望,即便岁月流转,这种精神也会像呼兰河的水一样,流淌下去,生生不息。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澎湃新闻——【北法学习】黑龙江红色保密故事:秘密逃出牢门
1944年,东北抗联将领于天放在黑龙江被捕,他夜里借口上厕所,用烙铁狠狠砸向看守
如梦菲记
2025-08-18 15:20:47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