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号,韩国对华外交的起手式终于开始了。根据韩联社的消息,李在明准备派遣特使团于8月25日左右访华。但派遣特使的举动,本质上也反映出中韩关系重启的难度。 从韩联社披露的信息看,此次特使团成员可能包括韩国国会前议长朴炳锡、共同民主党议员金太年等政要,行程安排刻意贴近8月24日中韩建交纪念日,显示出韩国试图通过历史节点传递改善关系的诚意。 韩国此举的直接背景是尹锡悦政府时期对华政策的大幅倒退。过去三年,尹锡悦政府将“价值观外交”作为核心策略,在美韩同盟框架下配合美国对华科技遏制,不仅加速“萨德”系统升级部署,还在台海、南海等问题上频繁试探中国红线,导致中韩关系跌至建交以来的冰点。 数据显示,2025年前两个月中韩贸易额同比下降7.3%,韩国对华贸易逆差持续扩大,半导体、汽车等关键产业在华市场份额被挤压,经济层面的压力迫使韩国新政府不得不重新审视对华政策。 李在明上台后提出“实用外交”理念,强调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在巩固韩美同盟的同时修复对华关系。他在7月3日的记者会上明确表示,将尽快改善韩中与韩俄关系,这一表态被外界视为对尹锡悦时期“一边倒”外交的修正。 此次派遣特使团正是这一政策转向的具体实践,旨在通过高层沟通缓解政治对立,为后续经贸、安全等领域的对话铺路。 然而,特使团的使命并非一帆风顺。首先,中韩之间的核心矛盾尚未解决。“萨德”系统问题仍是横亘在两国关系中的最大障碍。尽管李在明政府多次表示“理解中方关切”,但美军近期仍在韩国推进“萨德-6”型反导导弹的部署准备工作,这种“口惠而实不至”的做法难以消除中方疑虑。 其次,韩国在美韩同盟框架下的战略依附性短期内难以改变。李在明计划在特使团访华的同时出访美国,与特朗普举行会谈,这种“双线外交”的安排虽旨在展示平衡姿态,但也暴露出韩国在中美博弈中的被动地位。 更深层次的挑战来自韩国国内政治生态的分裂。尹锡悦时期的亲美政策虽导致外交环境恶化,但其背后的保守势力仍在国会和舆论场占据重要地位。 共同民主党内部对李在明的对华政策亦存在分歧,部分议员担心过度靠近中国会削弱韩美同盟的安全保障价值。这种内部分歧在特使团成员的选择上已有所体现——朴炳锡作为资深对华事务专家,其参与被视为对务实派的妥协,而金太年等保守派议员的加入则显示出政府试图平衡不同政治势力的考量。 从中国的角度看,对韩国的外交动作始终保持审慎态度。8月13日,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刘劲松会见韩国驻华使馆临时代办金汉圭,就中韩关系中的重要问题交换意见,释放出中方愿与韩国沟通的信号,但同时也强调“中方核心关切必须得到妥善解决”。 这种立场在王毅外长7月与韩国外长赵显的通话中已明确表达:中方希望韩方政策保持稳定、可预期,避免摇摆,并反对任何形式的“脱钩断链”。 值得注意的是,韩国此次外交动作的国际背景也不容忽视。在东南亚国家普遍寻求战略自主的当下,印尼等国通过加入金砖国家体系明确表达不选边站队的立场,这对韩国形成无形压力。 李在明政府若想在中美博弈中争取更大战略空间,必须在对华关系上展现出比尹锡悦时期更多的主动性和实质性举措,而非仅停留在外交姿态上。 经济层面的现实需求则为中韩关系修复提供了动力。韩国半导体产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高达40%,而中国新能源汽车在韩国市场的渗透率已突破15%,双方在产业链上的相互依存度远高于政治层面的对立。 近期韩国宣布自9月29日起对中国团体游客试行免签政策,正是试图通过旅游、消费等领域的合作重建民间互信,为政治对话创造有利氛围。 然而,要真正实现中韩关系的全面重启,韩国需要在三个关键领域拿出实际行动:一是明确“萨德”系统的非军事化用途,停止升级部署;二是在科技合作中摒弃意识形态偏见,反对将经济问题政治化;三是在涉华核心利益问题上谨言慎行,避免再次触碰中国红线。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为两国关系的长期稳定奠定基础。 当前,中韩关系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李在明政府的特使团访华虽为重启对话提供了契机,但真正的考验在于后续行动能否兑现承诺。对于中国而言,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是外交政策的底线,任何形式的“战略模糊”或“双重标准”都难以被接受。 中韩两国同为东亚重要国家,唯有秉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才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实现共同发展,这既是历史的启示,也是现实的必然选择。
对中国降格处理!韩国的这一外交安排非常的特别!韩国新外长赵显上任以来,已经访问了
【18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