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苏振华女儿到上海出差,提醒父亲注意安全,苏:怕什么喽 【1976年10月12日,南京路夜色刚起】 “爸,外面风声真不小,您可得注意安全。”苏承业把公文包压得更低。苏振华挪开烟灰缸,抬眼一笑:“怕什么喽!相信党,相信群众,相信咱自己,行了。” 彼时的上海暗流涌动。有人扬言要切断电网,有人私下囤积汽油,甚至准备封锁码头。中央决定派一位老成持重、又不缺刚劲的人来坐镇。叶剑英点名苏振华,陈锡联附和,同僚们默契地点头:这趟活儿,他扛得住。于是,67岁的上将提着一个旧皮箱,顶着秋雨踏入黄浦江边。 外界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苏振华在上海市委第一书记的办公室里,常常接到匿名电话,或劝退,或威胁。他习惯把听筒微微斜放,任由话筒那头嘶吼,自己翻看文件。挂断后只说一句:“越吼越没底气,先抓要事。”凡事先稳心神,再定章法,这是他数十年行军打仗悟出的窍门。 这种沉着从何而来?要追根,还得回到1926年湘北的山坳。那时的苏振华不过十四岁,放完牛就去给织布坊踩脚踏,一天两顿红薯干。枪声传到平江,他跟着乡亲跑去看热闹,结果被儿童团收编。头一次分到步枪,他兴奋得整夜擦油,一颗字都不识,却能背下全部枪械部件名称。 1930年,他随红三军向长沙挺进。城门打开十天,国民党海陆空反扑,英美日炮舰顺江而上,红军不得不撤。士气低落之际,朱德、毛泽东带着红一军团前来会师。毛泽东一句:“打不下大城就打粮仓,行吗?”将士们眼睛亮了。苏振华站在队列里,第一次认定:这支队伍说得通、打得到、活得下。 在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中,他连伤数处仍坚持指挥。红星奖章先后两枚,军委嘉奖令写着“刚毅果敢”。长征落脚陕北后,他被送进抗日红军大学高级班。识字如啃骨头,他就拿小棍在沙地里反复写“江”“河”“海”,被风一吹又重来。毛泽东见他埋头抄教材,轻声说:“工农分子也能知识化嘛。” 抗战打响,他同杨勇在鲁西平原干净利落吃掉日军一个大队,潘溪渡战斗至今还被军事院校当案例讲。随后转任晋冀鲁豫军区政委,与杨得志配合,三次打碎日军“铁壁合围”。苏振华常挂一句口头禅:“平原没山沟,靠脑子挖地形。” 解放战争里,他是刘邓大军一纵政委,南下北上,拼到淮海总攻那夜前线电台只剩一块电池。有人问行不行,他回一句:“电池没电,士气带电。”部队顶着雨夹雪撕开敌军缺口,夺得徐州东南命门。横江入川,再到贵阳,他留守贵州整整五年,剿匪、修路、办学,一肩挑。 1954年,中央要他进海军。陆军老资格改行下海,多半摇头,他却答:“陆地打惯了,换口咸风。”短短几年跑遍北部湾到舟山群岛,回来扔出一句大胆建议:搞核潜艇。会上无人吱声,毛泽东点头:“要办。”1958年赴苏联谈判,外方技术术语密集,他把随行翻译推到一边,自己盯图纸硬啃。三个月拿回整套资料,连苏方军工顾问都称他“急行的海军学生”。 回国没多久,妻子提出离婚。深夜,海军大院灯光昏黄,他把离婚协议压在海图下,重画潜艇编制草案。毛泽东开玩笑安慰:“放势找,找个合适的。”苏振华笑着点头,其实第二天又去了试验场。 1960年代中后期,他被无端指责,下放三年。最苦的日子,他照样早起练字,坚持读《简明海洋学》。1972年复出,第一件事是督促海军科研所加快测绘,谁劝他先养身体,他只回两字:“没空。” 1975年,毛泽东在长沙同他握手:“一定要把海军搞好。”这句话像钉子,钉在他心口。毛泽东逝世后局势多变,叶帅一句“去上海”,他不曾犹豫。女儿苏承业担心父亲安危,其实他自己心里明白:上海若乱,长江口防区和造船厂都可能受牵连,海军后院就麻烦了。 进驻后,他推行“两昼夜稳控方案”:白天开常委会定政策,晚上派工作组下车间码头解难题。有人说步子大,他答:“上海拖不起。”三个月,电厂保持满负荷,纺织厂原料链恢复,社会面趋稳。中央来电“局势平”,他才松口气,拍拍手掌灰尘。 1979年1月调回北京,例行体检就被医生拦下。高血压、心梗先兆,指标一长串。他笑称“老船长嘛,船板钉多,钉子松不了”。2月7日凌晨,刚参加完舰艇动力科研汇报会的他突发心梗离世。骨灰装入木盒,由家属按遗愿撒向南海。那一天,天刚蒙蒙亮,海风裹着咸味,花瓣在浪尖闪了几秒就沉了下去。 有人评价苏振华:脾气急,却稳得住;文化底子薄,却肯啃书;陆军出身,却把半生交给蓝色国土。若追问1976年那句“怕什么喽”到底底气在哪儿,答案或许仍是老话:相信党,相信群众,相信自己和同志。
此人军衔不好评,元帅、大将都可能,他说:苏联同职务是元帅“1955年3月15日
【4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