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慌了!中国竟然出现第二个钱学森!千方百计的提出各种无理要求,就是为了阻止他登

繁星入眸念成诗 2025-08-19 13:25:27

美国慌了!中国竟然出现第二个钱学森!千方百计的提出各种无理要求,就是为了阻止他登机回国,印度甚至厚着脸皮要求他公开核心机密...... 早些年,光是一个钱学森就已经让老美后背发凉,胆跳心惊了,但没想到,我国又出现了一个“钱学森”,此人正是潘锦功。 潘锦功出生在浙江杭州的一个普通家庭,家里的生活并不富裕,父母没有显赫的背景,所有日常开销都靠着父母辛勤的工作维持。 潘锦功的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工人,而母亲则在一家小店里工作,生活虽然并不宽裕,但他们依然满怀感恩,认为能够过上这样的生活,都是国家发展的成果。 潘锦功的父母非常注重他从小的教育,他们认为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才能给孩子带来更大的未来。 父亲常常告诉潘锦功:“对于我们这些普通家庭的人来说,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虽然我们现在的生活并不差,但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得更好呢?” 这句话深深地刻在了潘锦功的心里,也成为他前进的动力。 在家里,潘锦功的父母非常注重培养他的独立思考和求知欲。 尽管家里并不富裕,但每年都尽可能给潘锦功买一些书籍。 潘锦功从小就喜欢捧着书本,专心致志地阅读,无论书中的内容有多么深奥复杂,他都尽力去理解。 潘锦功特别喜欢科技和工程类的书籍,早早地他就对科学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的父母也没有强迫他走商业道路,而是鼓励他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追寻梦想。 他们相信,国家强盛,科技发达,才能给普通百姓带来更好的生活。 1996年,潘锦功来到了美国新泽西理工大学,开始了他作为留学生的求学之旅。 刚到美国时,他面临了极大的挑战,不仅要适应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还要应对由于种族差异带来的歧视和排斥。 在这样的压力下,潘锦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目标,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国家贡献力量。 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潘锦功总是埋头在书堆和实验设备中,积极与世界顶尖的科学家们讨论技术问题,探索新的研究领域。 学成之后,潘锦功面临着一个重要选择。 美国的导师向他抛出了橄榄枝,提供了美国绿卡和高薪职位,潘锦功并没有选择留在美国,而是毅然拒绝了这一诱人的机会。 他心中始终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带回祖国,让祖国在新能源技术上有所突破。 于是,潘锦功回国后,投入到碲化镉技术的研究当中。 他在这方面的深入研究和探索,获得了国内外许多专家的认可,并最终创立了“碲化镉膜太阳能研究中心”。 果然,经过数年的努力与不懈的实验,潘锦功终于在碲化镉技术的基础上,发明了一种新的发电方式“发电玻璃”。 不过,谁也没有想到,潘锦功和他那块“会发电的玻璃”,曾经差点成了一个天大的笑话。 2010年前后,潘锦功创办的公司遭遇灭顶之灾。 七千万的启动资金被高管卷走,银行闻讯立即抽贷,公司账户也被查封。 一夜之间,这位从美国回来的顶尖科学家,事业彻底停摆。 社会上的风言风语更是要把他压垮,有人骂他是“骗子”,媒体嘲笑他的技术是“科幻玻璃”,就连工商局都找上门,调查他是不是在搞传销。 一个本该报效国家的人,却在国内走到了破产和身败名裂的边缘,但潘锦功硬是坚持了下来。 2015年,潘锦功经历了事业的最低谷,资金短缺、技术瓶颈和外界质疑让他几乎陷入绝境。 正当他为如何维持项目而焦虑时,国家发改委给予了他一线希望,批准了1.59亿元的专项资金,并将他的“碲化镉发电玻璃”项目列为国家重大工程。 这一举措不仅为潘锦功的团队注入了急需的资金,更为中国在该领域的突破铺平了道路。 那时的潘锦功知道,这不仅仅是资金的支持,更是一种来自国家的信任和鼓励。 得到了资金支持后,潘锦功及其团队加速了研发工作,最终在2017年,全球面积最大的单块碲化镉发电玻璃在成都正式下线,光电转换效率高达17.8%,一举打破了世界纪录。 这一成果让全世界为之一震,也标志着中国在太阳能技术领域迎来了真正的崛起。 2018年,潘锦功的梦想再次迎来了新突破。 全球第一条100兆瓦的碲化镉发电玻璃生产线在国内正式投产,这意味着中国不仅打破了美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垄断,而且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比美国的同类产品便宜了整整40%。 这一成就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在全球清洁能源领域的话语权。 如今,潘锦功的发电玻璃已经广泛应用于各大国家级地标项目,如北京冬奥会场馆、博鳌论坛会址和成都大运会等。 而在气候恶劣、条件艰苦的喀喇昆仑高原边防营房,这种发电玻璃也为驻守的战士们提供了稳定的电力!

0 阅读:41

猜你喜欢

繁星入眸念成诗

繁星入眸念成诗

繁星入眸念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