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万利息变700块,我怎么能接受?”河南郑州,大妈50万在银行定存3年,到期本来有5万利息,结果听银行人员操作,提前20天取出转存,5万利息变成700!银行:补偿6000块钱!大妈:银行经理指导我操作的,凭啥让我损失这么多钱?
据都市报道8月13日报道,一句“您放心”,让河南郑州傅大妈辛苦攒下的近5万元利息,瞬间蒸发。
事情的起因并不复杂,傅大妈的50万元定期存款在华夏银行已存了三年,期间她遇到了客户经理小李。
小李是她最初的信任来源,不仅耐心解答她的疑问,而且还亲自为她圈出了“利息五万元”的预期金额,让她感到这笔钱已经成为了她安度晚年的保障。
傅大妈几乎没有任何疑虑,因为对于她这种年长的老人来说,银行已经是她最为信任的。
傅大妈的家庭环境并不富裕,年纪也大了,眼花看不清复杂的合同内容,依赖银行的工作人员成了她的常态。
在这个过程中,小李的专业形象给了她足够的信心。
但事情发生了转变。
就在50万元存款到期前的几天,客户经理小李打来了电话,
小李热情地告诉傅大妈银行有一个“更高利息的活动”,建议她提前办理转存,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
傅大妈一听,心里暖洋洋的,觉得银行是为了她的利益着想,完全没有任何疑虑地答应了。
傅大妈以为,这样的机会能让自己手中的钱获得更高回报,银行确实是为她着想。
于是,傅大妈如约来到银行,按照小李的指引进行了操作。
在银行的自助设备上操作时,系统中突然弹出了提前支取或未到期取款的提示。
傅大妈心里总觉得不对劲,她指着屏幕问小李这是怎么回事,因为提前支取会导致之前的定期利息完全丧失。
但小李回答:“您放心,我都给您核对过了。”
这一句简单的保证,在傅大妈心里起到了安抚作用,她相信了银行工作人员的专业,按指示完成了操作。
随后的凭条打印让傅大妈彻底震惊了。
她原本预期的5万元利息,居然变成了仅仅700多元。
她难以置信地看着这张纸条,质问小李发生了什么。
小李此时却支支吾吾,解释不清楚任何原因,只是模糊地让她先回去等通知。
傅大妈的很生气,她无法理解,自己一直以来都遵循银行的指导,为什么最后的结果却是这样。
回到家后,傅大妈焦虑了好几天,几乎夜夜失眠。
傅大妈本来以为这笔钱是保障自己和老伴晚年生活的最后依靠,却在银行的热心建议下失去了几乎所有的利息。
傅大妈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被骗了。
几天后,银行给出的补偿方案是6000元,这个数额对比她的损失几乎是微不足道的。
傅大妈自然无法接受,她认为这是银行对她的完全忽视和敷衍。
后来,调解员介入,银行才提高了赔偿金额,最终将补偿提高到27000元。
但整个处理过程中,傅大妈依然感到寒心。
银行似乎并未真正认识到他们所犯的错误,也没有意识到他们损失的不仅仅是钱,更是客户最宝贵的信任。
补偿金额虽然增加了,但她的信任已经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