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上海,86岁的名医邝安堃不顾子女反对,娶23岁的小保姆,四年后邝安堃去世,留下的遗嘱更是惊呆了所有人!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邝安堃,这个名字在医学领域几乎无人不晓,他学贯中西,早年留学法国,是第一个在巴黎医院担任住院医的中国人,还拿下了巴黎大学的医学博士。 1933年回国后,他在上海的医学界声名鹊起,发现过新的传染病类型,推动了内分泌研究,把中西医结合带到新的高度,他写下近两百篇学术论文,学生中有后来举足轻重的专家,在医学史上,他的贡献无需多言。 但这位令人敬重的教授,生命后半段却走向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轨迹,1976年,他的妻子宋丽华去世,留下他独自居住在大房子里,两个儿子早已成家立业,各有事业,能陪伴老父亲的时间并不多。 孤单渐渐成了他生活的底色,家中冷清的气氛让他一度失落,多年如一日的研究和教学让他坚毅,但岁月终究磨去了某些坚硬,他在晚年更需要有人在身边。 在他八十多岁的时候,子女为了解决日常照料的问题,请来了一位年轻的保姆,朱菊仙,23岁的姑娘,生于普通家庭,手脚麻利,做饭收拾都得心应手。 她不仅细心照料,还常常陪老人聊天,更让人意外的是,她对医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时常翻看邝安堃书房里的书籍,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虚心请教,老教授早年习惯了授课和带学生,有人愿意倾听,他也乐意讲解。 这种日复一日的陪伴,让老人对她产生了特别的感情,年纪悬殊六十三岁,在外人看来几乎不可能的组合,却在相处中渐渐打破了代沟,1988年,邝安堃做出一个震动上海的决定,他要娶朱菊仙为妻。 当时他已86岁,而她才23岁,这消息一传出,舆论瞬间沸腾,有人觉得不可思议,有人说这是荒唐的“老牛吃嫩草”。 家里人更是愤怒,两个儿子坚决反对,怀疑朱菊仙只是为了财产,但邝安堃态度坚决,他认为自己心里有数,不容任何人左右,那一年,两人登记结婚,成了全城热议的话题。 婚后,生活并未因此平静,媒体、街坊、亲友都在议论,这桩婚事几乎成了他一生最受关注的事件,邝安堃虽然年老体弱,却仍坚持要和朱菊仙共同生活。 他甚至把家中的老宅处理掉,换了一处新住所,把晚年的生活彻底重新安排,外界的指责并没有让他退缩,他似乎只想按自己的心意度过最后的几年。 四年后,1992年,邝安堃在90岁时离开了人世,按照常理,财产应该由子女与配偶共同继承。 可在他留下的遗嘱里,写得清清楚楚,所有财产,包括房产、存款和医学资料,全部交给朱菊仙,两个儿子没有一分钱,这份遗嘱像一颗炸弹,再次掀起轩然大波。 两个儿子难以接受,把朱菊仙告上了法庭,他们声称父亲晚年神志不清,怀疑遗嘱是被操控甚至伪造的。 诉讼过程漫长,双方各执一词,法院最后做出裁决,认定遗嘱是真实的,理由是遗嘱由邝安堃亲笔书写,还有律师见证,法律效力明确,于是朱菊仙顺理成章继承了全部遗产。 判决出来后,社会上议论再起,支持的人说,朱菊仙毕竟多年照顾老人,陪伴是最真挚的情感,她继承理所当然。 反对的人则坚信,这是一场算计,认为年轻女子不过是借爱情之名谋取财富,真情与算计的争论一直没停过,直到今天依然有人对此津津乐道。 拿到遗产后的朱菊仙,并没有过奢侈生活,她继续学习医学,后来还办起诊所,并投入资金做慈善,帮助贫困学生。 有人认为这是她兑现老教授的遗愿,也有人觉得这是为自己洗白,无论评价如何,她的选择多少改变了人们对她的印象。 回头看,邝安堃这一生辉煌无数,论文、学生、科研成果,每一样都足以载入史册。 可当年那场婚姻和遗嘱风波,偏偏成了最广为流传的故事,在上海滩,人们记住的不只是他的医学成就,还有他在晚年做出的惊人决定。 对于这段往事,社会始终没有统一的答案,是孤独老人晚年的真情依赖,还是年轻保姆的精心谋划?一纸遗嘱,定格了这段特殊的关系,也让人们感受到生命最后时刻的复杂。 1988年的那场婚姻,至今仍被人们反复提起,因为它挑战了世俗的常理,也写下了上海滩最传奇的一页。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1988年上海,86岁的名医邝安堃不顾子女反对,娶23岁的小保姆,四年后邝安堃去
史笔如刀
2025-08-21 10:44:06
0
阅读: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