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时代虽然只有短短的27年,它是中华文明五千年最高光,最强盛,最团结,最伟大的时代。是中国人民改变面貌的时代,是站起来的时代! 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上空升起的蘑菇云,让全中国沸腾了。在北京的胡同里,老百姓举着报纸奔走相告;在东北的工厂里,工人们敲着饭盒欢呼;在西南的山村里,村民们围着广播喇叭听得热泪盈眶。 这一天,中国成为第五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彻底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 而这只是毛主席时代27年里无数奇迹中的一个。这个从“一穷二白”起步的国家,用短短二十多年,不仅挺直了民族的脊梁,更让亿万人民从精神到物质都实现了“站起来”的蜕变,这样的跨越在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上,留下了独一无二的高光印记。 毛主席时代的“强盛”,从来不是靠依附别人,而是靠自己的双手“刨”出来的。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工业家底薄得可怜,连造个铁钉都得叫“洋钉”,更别说大型工业设备了。 但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全国上下拧成一股绳搞建设。 1960年,河南林县的老百姓拿着锄头、钢钎,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开凿红旗渠。没有大型机械,就靠人力一锤一钎地凿;没有运输工具,就用扁担挑、箩筐抬;没有足够的粮食,就掺着野菜充饥。 就这样,十万民众用了十年时间,硬生生凿通了1500公里的渠道,把漳河水引到了干旱的林县,解决了几十万人的吃水和灌溉问题。 这件事放在今天看依然震撼,它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几十万普通百姓靠着集体力量,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这种“人心齐,泰山移”的团结,正是毛主席时代最鲜明的特质。 在工业领域,毛主席时代走出了一条“自主可控”的路子。1953年启动的“一五”计划,不仅建起了长春汽车厂、鞍山钢铁厂这些大型企业,更注重把工业技术“学到手”。 当时苏联援助了156个项目,但中国工人和工程师没有只当“旁观者”,而是边干边学,很快就掌握了核心技术。到了60年代,面对外部技术封锁,中国科研人员更是靠自己的智慧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比如研发大型拖拉机时,没有精密的测量仪器,工程师们就用算盘计算数据,用手工打磨零件;生产化肥时,没有进口设备,工人就自己改造旧机床,最终在1965年实现了化肥自给,让粮食产量大幅提升。 对比同时期的印度,虽然靠着英国留下的工业基础起点更高,却因为依赖进口技术,直到70年代还在大量进口粮食,中国这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理念,让国家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站稳了脚跟。 毛主席时代的“伟大”,还体现在对“人人平等”的追求上,这种追求不是喊口号,而是落实到了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在农村,过去只有地主家的孩子才能读书,而在毛主席时代,村村都办起了小学和扫盲班。 甘肃定西的一个小村子里,老师用黑板和土坯搭起课堂,白天教孩子们读书,晚上教农民识字。短短几年,村里的青壮年文盲率从90%降到了30%,不少农民第一次能看懂农药说明书、能给远方的亲人写家书。 在医疗方面,遍布乡村的“赤脚医生”更是一个创举。他们大多是当地农民,经过简单培训后,背着药箱走村串户,用银针、草药和基础西药,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当时很多传染病比如疟疾、天花,就是靠这些“赤脚医生”上门防治,才得到有效控制。这种让普通百姓都能享受到基本教育和医疗的保障,让“人”的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也让整个社会充满了凝聚力。 在国防和科技领域,毛主席时代的成就更是让中国真正“挺直了腰杆”。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升入太空,当《东方红》的乐曲从太空传回地球时,全中国都沉浸在自豪之中。 这颗卫星虽然技术上不如发达国家的先进,但它的意义重大,它证明中国不仅能造原子弹、氢弹,还能搞航天技术,从此在高科技领域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更重要的是,这些科技成就不是靠花钱买的,而是靠几代科研人员隐姓埋名、艰苦奋斗换来的。比如在戈壁滩上研发原子弹的科研人员,他们远离家乡,在风沙漫天的基地里,用最简陋的设备,用十几年时间完成了这项伟大的事业。 他们中的很多人,直到去世都没向家人透露过自己的工作内容,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至今仍在影响着中国人。 毛主席时代的27年,或许物质条件不算富裕,但它给中国留下了最宝贵的财富,独立自主的底气和全民团结的精神。 这个时代,让中国从一个被列强欺负的弱国,变成了能在国际舞台上发声的强国;让亿万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力,变成了能读书、能参与国家建设的主人;让中国从依赖进口的“洋货时代”,变成了能自主生产工业产品、粮食自给的国家。 这种从精神到物质的全面“站起来”,不是靠运气,而是靠全国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换来的。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时代打下的基础,后来的中国才能在改革开放中稳步前行,才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始终保持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1976年春节,毛主席观看了人生最后一场电影。观影间,毛主席突然哭了起来,继而嚎
【27评论】【9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