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军主力终于暴露出来了,俄军摩步第132旅孤军深入,强行突击15公里,要一举包围

世界今若在 2025-08-25 11:31:10

乌军主力终于暴露出来了,俄军摩步第132旅孤军深入,强行突击15公里,要一举包围红军城。虽然最终失败,却也暴露了一个事情。   乌克兰东部的红军城最近成了俄乌战场上的新焦点。这里不只是地图上的一个坐标,像是顿涅茨克战局的“心脏地带”。   8月中旬,一场突如其来的穿插突击打破了这片战线的沉寂,俄军摩步第132旅从康斯坦丁诺夫卡方向出发,   试图通过快速推进包抄乌军后方,结果没成,却让乌军的阵地底牌被揭了个底朝天。这次突击说不上声势浩大,但绝对是“孤勇者”打法。   132旅本就是轻装编制,这回干脆放弃重型装备伴随,靠脚力和轻武器,走了整整18公里,硬生生在敌后撕开了一道口子。   三天时间,拿下了1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从地图上看像是钉子扎进了乌军的脚后跟。   但问题也同时暴露出来:补给线拉得太长,前线补给只能靠无人机空投,日均弹药和口粮都捉襟见肘。更   糟的是,炮兵跟不上,火力掩护几乎是“裸奔”,突击部队像是走在没有伞的暴雨里。   乌军当然不会坐视不管,第1军火速组织反击。这不是哪支杂牌军,而是乌军的精锐部队大集合。   第12亚速旅、第14卡利纳旅从正面猛攻,第93机械化旅从侧翼突击,第83空降旅甚至机降至俄军后方,企图断其退路。   整个战术设计像是一本教科书,钳形攻势、背后包抄、精确打击一步不落,尤其是使用了西方提供的M982卫星制导炮弹精准打击俄军指挥节点。   结果俄军第132旅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差点成了战场孤魂。最终靠第18机炮师火力掩护才算是全身而退。   虽然没被全歼,但这场冒险行动显然没达成包围红军城的初衷。而乌军趁机收复了8个村镇,宣布摧毁了大量俄军装备,并让132旅的参谋长受了重伤。   不过,这场战斗的意义远不止于一场突击成败。更重要的是,它让外界第一次看清乌军主力的真实部署。   此前外界普遍认为乌军精锐旅级部队已经被拖在一线,没想到这些部队其实一直在后方静默待命,没有无线电信号,没有暴露位置,一旦战机出现,立刻出击。   “亚速旅”、“空降旅”这些响当当的番号并不是天天在前线拼命,而是在关键节点打关键一仗,这种“重点机动防御”已然取代了传统的全面防线战术。   而从俄军的表现来看,他们显然低估了乌军的响应速度和情报感知能力。   132旅这次突击,虽然在战术设计上追求速度和突然性,但缺乏重装火力和后勤保障,让整个行动变得像是在赌命。   尤其是突出部过于狭窄,只要乌军在关键点一刀切,就能把他们困死在“口袋里”。   这也反映出俄军当前的作战窘境。多线作战让他们难以集中优势兵力,只能靠“赌一把”的策略尝试撕开口子。   但一旦情报不准,后勤跟不上,运气不好就可能陷入险境。现代战争已经不是靠人海和蛮力能赢得了,像这次渗透战术虽快速,却也脆弱。   无人机空投能解决一时的补给问题,但无法长期支撑一个旅的作战需求,炮火支援不到位,步兵再勇敢也只能是“拿肉身撞钢墙”。   反观乌军这边,西方装备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精确制导弹药、战场感知系统、信息共享平台,这些“看不见的支援”正逐步改变战场态势。   当然,乌军也不是没有问题。亚速旅、卡利纳旅等部队虽然打出了漂亮的反击,但伤亡也不轻。   尤其是在精兵有限的情况下,西方军援的速度和持续性变得极为关键。   如今乌克兰部分前线部队已经开始征召较高年龄段人员,甚至有未成年人出现在后勤岗位,兵力补充压力显而易见。   至于俄军方面,吃了这次突击的亏后也没闲着。   战后不久,俄方开始向红军城和罗金西克方向调动大批兵力,多个集团军番号浮出水面,包括第2、第41、第51和第68集团军等,总兵力据称达到16万人。   战术也随之转变,不再依赖快速穿插,而是回到“老三样”:密集炮击、无人机群、电子战压制。   从前几日起,红军城周边战斗强度显著上升,城市多次遭受温压弹轰炸,局部区域几乎夷为平地。   乌军虽然顶住了第一波反击,但面对俄军大兵压境,压力陡增。防线多处吃紧,原本的预备队已投入一线,整个作战体系开始吃老本。   乌总统泽连斯基公开讲话中承认,战局“极为复杂”,并对西方援助的持续性提出呼吁。有分析认为,乌方的谈判态度可能将因此发生调整。   红军城之争,已不再是单一目标争夺,而是牵动整个顿巴斯战局的关键节点。谁能控制这里,谁就握住了顿涅茨克交通和后勤的大门。

0 阅读:123

猜你喜欢

世界今若在

世界今若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