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0年,79岁张廷玉被抄家,账簿记录和36万两白银,被翻了出来。乾隆哈哈大笑

混沌于浮云 2025-08-26 17:39:03

1750年,79岁张廷玉被抄家,账簿记录和36万两白银,被翻了出来。乾隆哈哈大笑:“好你个文官清流!”可不久后,乾隆查看记录,脸色铁青,又派人把东西全部退了回去。 张廷玉,1672年出生在安徽桐城,家里是正儿八经的书香门第,父亲张英在康熙朝当过大学士,名声响当当。他从小脑子灵光,26岁中进士,进了翰林院,开始混官场。康熙年间,他靠着踏实肯干,慢慢爬到内阁学士,接触到朝廷核心机密。雍正上台后,他成了皇帝的左膀右臂,官升到首席大学士,帮着整顿吏治、推新政,忙得脚不沾地。雍正对他信任得不得了,临死前还特意交代他辅佐新皇帝乾隆,顺便给了他配享太庙的顶级荣誉,这在清朝汉臣里可是独一份。 乾隆刚登基时,张廷玉还是核心人物,教年轻皇帝怎么治国,处理大事。可时间一长,乾隆个性强,喜欢自己说了算,对这个老臣的态度就有点变味了。到了1748年,张廷玉76岁,觉得自己干不动了,想退休,乾隆却拿雍正的遗命压他,不让走。1750年,他又提了一次退休,正赶上乾隆心情不好,皇帝觉得他没良心,直接取消了太庙资格。张廷玉回了老家,以为能清静了,谁知麻烦才刚开始。 1750年秋,四川学政朱荃因为贪污被查,这家伙是张廷玉的亲戚,还受过他举荐。乾隆最烦朋党,怀疑张廷玉在朝里拉帮结派,私底下藏钱,于是下令抄家。内务府总管德保带兵直奔桐城,把张府翻了个底朝天。抄家时,官兵在库房里挖出账簿和36万两白银,德保兴冲冲地把东西带回北京。乾隆一看,乐了,拍桌子喊了句:“好你个文官清流!”以为这下逮住张廷玉贪污的实锤。可当晚,内廷侍卫细查账簿,发现每笔钱来路清清楚楚,全是俸禄和皇帝赏赐,支出大多是养家族和赈济灾民。 这36万两,是张廷玉几十年省吃俭用攒下来的,没一点违法的地方。乾隆看完,脸拉得老长,知道自己搞错了。第二天,他把德保叫来一顿骂,说搜得太离谱了,下令把东西全退回去。张廷玉收到退回的财物,上书请罪,乾隆没法抓把柄,只好“赦免”了事,还说了几句场面话。这场抄家风波,就这么虎头蛇尾地收场了。 抄家风波平息后,张廷玉老老实实待在桐城,闭门不出,专心读书写东西。他把毕生文稿整理得井井有条,留给后人。1755年,83岁的他病逝家中。乾隆听说后,追封他“文和”谥号,还按雍正遗命恢复了太庙资格。张廷玉的清廉和贡献,史书上写得明明白白,后人也挑不出毛病。这事儿咋看呢?张廷玉确实没问题,账簿清清楚楚,谁都找不出岔子。可乾隆为啥这么折腾他?说白了,就是疑心病重。他怕老臣影响力太大,怕朝里有人搞小团体,尤其朱荃这事一出,更让他觉得张廷玉不简单。 36万两听着多,但那是几十年攒的,对一个大官来说真不算离谱。乾隆开头以为抓到把柄,后来发现没辙,只能偃旗息鼓。这不光是误会,更是皇帝想敲打老臣、巩固权力的招数。张廷玉太忠诚了,反而容易被猜忌。他在雍正朝位高权重,乾隆上台后又当了好几年“老师”,时间长了,皇帝就怕他尾大不掉。抄家这出戏,既是乾隆对朋党的零容忍,也是他对老臣的试探。结果张廷玉清白得像张白纸,乾隆反倒下不来台。 这事儿挺讽刺,一个忠臣被折腾得晚年不安生,皇帝还得硬着头皮认错。从大背景看,清朝那会儿政治斗争就这样,皇帝和大臣之间,信任和猜忌总是一线之隔。张廷玉不是第一个被怀疑的,也不是最后一个。 他运气好,靠清廉保住了名声,可这晚年的屈辱,谁看了不唏嘘?乾隆也不是啥坏人,就是权力这东西让人敏感过头。他开头笑得欢,最后却得自己打脸,挺尴尬的。这故事里,没谁是大恶人,但人性复杂、政治无情,全写在里头了。张廷玉的遭遇,既是他个人的坎,也是那个时代的老剧本。清官难做,伴君更难,说得就是这个理儿。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