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扰我国古人2000多年,从未被根治的蝗灾,为何现在却很少见了? 蝗灾曾经困扰中

久古说体育 2025-08-26 20:55:04

困扰我国古人2000多年,从未被根治的蝗灾,为何现在却很少见了? 蝗灾曾经困扰中国人两千多年,几乎成了古人心中的“梦魇”。 但现在情况有了很大改变,大规模的蝗灾在国内已经很少见了,这也说明人类在和自然灾害的长期斗争中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在古代,蝗灾跟旱灾、洪水一起,被称为三大自然灾害。 蝗虫成群结队地吃光庄稼,留下的是饥荒和破坏,给社会经济带来极大打击。 古代皇帝和官员虽然会采取措施,但受限于科学手段,这些办法往往治标不治本。 从秦汉到明清,蝗灾爆发的频率越来越高,从平均八九年一次到两三年就有一次,这让农民百姓苦不堪言。 蝗虫吃完庄稼就迅速迁移,造成的粮食损失非常严重,光靠抓蝗虫充饥几乎不可能解决问题。 即便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仍然会遇到蝗灾,尤其是在建国初期,每隔几年就要遭受一次。 蝗虫的生命周期有卵、若虫和成虫,它们的种类很多,包括土蝗,稻蝗和飞蝗。 其中土蝗和飞蝗对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破坏特别厉害。 蝗虫把卵产在地下,如果环境干燥,一年可以繁殖一两代。 潮湿一些则能自然抑制它们的数量。 干旱不仅让土壤里的真菌死掉。 而这些真菌本来能抑制蝗虫,还让蝗虫孵化更顺利,这也是古人说的“旱极而蝗”的科学依据。 到了现代,年轻专家像马世骏这样的人才回国,专门研究蝗虫防治。 他们提出“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策略,把重点从单纯杀虫转向预防,强调改善生态环境。 具体做法包括修建水利调节土壤湿度,恢复植被,让天敌和有益真菌发挥作用。 同时结合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用低毒农药配合鸡、鸭、鹅等家禽捕食蝗虫,再用现代监测技术追踪蝗虫情况。 2000年夏天,新疆伊犁河谷出现严重蝗灾。 异常高温打破了当地生态平衡,让飞蝗大量繁殖,草原和牧场几乎被啃光。 政府紧急喷洒农药,但蝗虫太会飞,太能适应,效果不理想,还污染了水土。 于是科研团队重新启用古老智慧,用鸭子捕食蝗虫。 选了食量大、捕食能力强的樱桃谷杂交鸭和绍兴麻鸭。 首批五万只鸭子从浙江空运到新疆,经过短暂适应就投入战斗。 每只鸭一天可以吃掉180-250只蝗虫,连土里的虫卵也啄掉。 第二批五万只鸭子到位后,十万“鸭兵”一起展开攻势,按科学方法分区域,分队形行动。 在一个月里,蝗虫数量一周就下降了七成以上,总共消灭了约15亿只蝗虫,挽回了巨额经济损失。 鸭子的排泄物还能肥沃土地,减少农药使用,保护生态,实现了绿色防治。 战斗结束后,一部分鸭子留在牧民手里作长期防控,另一部分作为肉鸭进入市场。 虽然中国蝗灾得到控制,但全球范围内仍可能发生。 2021年,俄罗斯南部就爆发大规模蝗灾,数百万亩农田受影响。 这说明,只要生态平衡被破坏,蝗灾随时可能卷土重来。 从古代无奈应对到现代科学防控,人类治蝗的历史是一部与自然抗争的智慧史。 想彻底战胜蝗灾,需要政府、科学家、农民共同努力。 只有坚持科学防治,综合治理,才能确保粮食安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信源:《中国救荒史》

0 阅读:61

猜你喜欢

久古说体育

久古说体育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