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居GDP城市前十、工业城市15强以及新一线城市榜首,成都有足够的硬实力,但成都最钟爱的,却是各种流量最大化的打法。深谙现代城市发展与营销法则的成都最想要的效果一直都是:流量和发展,一个都不能少! “新一线城市榜首”背后的成都“赢学” 新一线城市的皇冠,成都已经戴上了很多年。但是,新一线城市榜首就像那件孩童眼里的皇帝新衣,是荣耀,也充满质疑,无人真正揭穿而已。 从某种意义上看,“新一线城市”的排名就像某品牌把“小杯、中杯、大杯”换成“中杯、大杯、超大杯”一样的掩耳盗铃。因为,一线就是一线,二线就是二线,短时间内的城市竞争没有中间地带。 但成都,显然乐在其中,完全不顾自己和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始终巨大的差距,而且,在二线城市里,成都也没有实现碾压式的领先,只是在不同的细分领域里相对靠前一些。“强二线城市”才是成都最精准的定位,而且成都惨不忍睹的一系列人均数据,在二线城市里也是各种被嘲讽。 套用隔壁印度的城市排位,如果说北京是“东方小德里”,上海是“东方小孟买”,广州是“东方小金奈”,武汉是“东方加尔各答”,那么成都就是“东方小海德拉巴”——就算按照咖喱味的赢学逻辑来套用,成都的排名高低也有说法——是个赢家,但赢得不够服众。 成都的最大优势,巧集全省之力 在所有推行“强省会战略”的城市里,成都上下最为齐心、执行也最为坚决,这是成都的最大优势。 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屡试不爽的“规模型扩张”发展机遇,成都敏锐地最早发现并运用到了极致。 同样是把“虹吸”资源贯彻到底,成都就远比西安、合肥、武汉高明的多——国家给予四川的资金优抚政策红利,成都悉数拿下,哪怕不是为自己所用,也必须由其中转发出。 四川这一亩三分地,必须成都说话才好使。 成都人口占据四川的25%,并且集中了全省近一半的大专以上文凭人口;成都GDP占四川的36%,全省有名有姓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金融、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高端产业基本也是成都的特色优势产业,并且是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的全产业链全员掌控。四川全省3成左右的固投给了成都,巅峰时超过4成,国家每年反哺四川的数千亿元转移支付,经由成都流向需要的地区和领域——这样的优势政策、资源、资金堆叠,才造就了成都的一骑绝尘。 成都最出名的段子,是四川第二城绵阳,需要加上安徽省会南京的GDP体量,才约等于成都。 走出舒适区的成都,孰强孰弱? 成都一直在不断给自己加持流量,从而给人造成一个深刻的印象:在所有的细分产业赛道,成都都有实力、有资格代表中国参与全球城市竞争。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不少战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方面,成都只是刚刚拥有了上桌的资格,手里的硬牌只少不多。比如,成都规划馆的解说员说成都75%都是服务业,然而成都的服务业离高端还有一段距离。又比如,成都至今没有扎根的央企、没有营收靠前的地方国企、没有各个行业公认强大到没朋友的头部企业,细数可以代表中国增加全球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成都甚至寒酸地未能进入前十。 讲好产业故事乃至城市故事,成都无疑是专业的,但尚未强到领跑所有二线城市的程度,杭州、武汉、南京、重庆都断然不答应。但大家也是包容的,按照杭州拥趸的说法,杭州做自己的996,成都打自己的小麻将,大家都有美好的未来。 因为,给新一线城市榜首量身定做的考核指标是:商业够不够潮流、交通够不够便捷、年轻群体够不够活跃、新经济发展够不够比例、未来吸引人才够不够多——招招都在往成都的舒适区招呼,底盘不够稳但走位风骚的成都蔫能不得高分? 最能体现成都形象现况的是,一个北京人唱红了那首火遍全球的城市经典歌曲《成都》,成都想要在产业经济领域复制这般的神迹,不可谓不努力,却连自家的独角兽企业都曾数度流失过。 流量之下,谁的基本盘更稳,谁的增长极更多,成都请回答?
喜欢泡在流量里的成都,什么时候才能脱下皇帝的新衣?
数据读城
2025-08-27 16:11:2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