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案件全剧终?嫌犯被捕后,中方对德国提要求,真被默克尔猜中。北溪管道爆炸案件获得进展,德国调查团宣布逮捕一名乌克兰人的消息引发关注,不少人认为该事件就此画下句号,可在他们向联合国致函后,国际社会心中的疑虑和不满其实还在。简单来说,这位来自乌克兰的库兹涅佐夫,属于是欧洲地区三年调查的结果,除了德国之外的调查者早就宣布放弃这件事的调查,而德国虽然说逮捕了嫌犯,但仍旧没有公开消息。 结果就导致明明是摧毁基础设施的行动,相关的国家却只能收获只言片语的信息,这是极其不合理的调查议程,要知道,中方在一开始就已经对西方国家抱有极大的善意。 在欧洲国家主张他们自己调查地区事务,进而给国际社会一个交代后,中方认可了这个办法,可欧洲却长时间没能给出确切的结果,甚至将事件一拖再拖,明显就是消极应对。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三年逮捕一名嫌疑人,而且还在跟以前一样,采取模糊视野的方式应对国际质疑,只能说让国际社会看轻了欧洲,对于全球水域安全更是具备不可忽视的风险。 回顾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在位时期,她对于北溪管道项目非常看重,毕竟欧洲一直面临能源供应链上面的困境,我们也能看到俄乌战争时期,欧洲经历了一番能源危机。 而默克尔对北溪管道的警告也是一语成谶,美西方将北溪管道进行了“政治化”处理,特朗普直接将其当成俄方扩大影响力且威胁美西方的项目,可想而知管道被炸背后的复杂性。 中方在联合国对德国提出的要求,其实正是默克尔最为担忧的领域,也就是欧洲没法在能源问题上维持自主,只能被迫跟着行动,毕竟自己调查是欧洲提出的办法。 结果就是没有后续的确切消息,同样作为受害人,欧洲能源安全面临威胁,仍旧查了三年得到一个不痛不痒的答案,且跟此前欧洲的声明根本对不上,毕竟一开始欧洲主张是国家行动。 毕竟北溪管道所处的位置,加上爆炸后产生的管道缺口,都说明不是有组织的群体根本无法完成这次袭击,所以说德国找到的嫌犯,最多不过是一个相关人员,还有人隐藏幕后。 中方对欧洲提出要求,希望公开调查细节,这不仅是为了国际社会讨公道,更是为了欧洲重拾能源自主,要知道,北溪管道被炸毁属于国际项目受损,能源成本无法忽视。 更何况其中泄露的甲烷直接导致周边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不论从哪个角度出发,都应该一查到底,并对幕后黑手施以严惩,谁知道欧洲竟然着急给事件画句号,确实让人失望。 总的来说,北溪管道事件其实没有因为调查出这名嫌犯结束,反而进入了下一个节点,就看欧洲打算如何给出一个能够过得去的交代,且国际社会如何应对这份交代。 参考资料: 安理会就“北溪”管道爆炸举行公开会 中方:国际社会需要一个交代丨观察者网
安理会上,中国让德国出了个大丑,德国终于为屡次反华付出了代价 2025年8月
【43评论】【6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