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夜,慈禧和六王爷翻云覆雨后,慈禧站起身背对他说:“现在新皇继位,一切尘埃落定,

如梦菲记 2025-09-01 16:32:58

是夜,慈禧和六王爷翻云覆雨后,慈禧站起身背对他说:“现在新皇继位,一切尘埃落定,还请王爷主动革职归乡。”六王爷听完,不可置信地看着她。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这句话落下的那一刻,等于彻底斩断了两人之间的盟友情谊,奕䜣怔住了,他曾经是朝廷倚重的重臣,是慈禧最早的合作者,却在这一瞬间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多余的人。   说起奕䜣,他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天资聪颖,自幼在兄弟中出类拔萃,无论是读书写字,还是骑射骑术,都有过人之处,道光帝一度在他和咸丰之间犹豫继承人选。   咸丰能登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一次狩猎中表现出不忍杀生的仁心,赢得了父亲的青睐,奕䜣虽然失去了皇位,但在朝堂上依旧展现出非凡的才能。   咸丰去世后,年幼的同治被推上皇位,权力落在八大臣手中,慈禧要掌控朝政,却势单力薄,这时的奕䜣成了她唯一可以依靠的皇族,二人迅速结成政治同盟,发动辛酉政变,清除了八大臣的权势。   政变成功之后,慈禧得以垂帘听政,奕䜣也被推到议政王的位置,成为前朝的中枢人物,从那时起,一个掌控后宫,一个主持政务,他们之间是一种相互倚重的关系。   在朝政运作的早期,奕䜣确实展现出宽广的胸襟和务实的思路,他主持推行洋务运动,创办江南制造局、设立同文馆、派遣留学生,还极力推动海军建设,他是清廷中最早明白要学习西方的人之一。   他的眼光也不止于个人,他提携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这些大臣,让他们有机会在更大的舞台上发挥作用,那段时间,朝堂上甚至出现过短暂的“中兴”气象,让人一度觉得国家或许还能重振。   但权力从来不会只停留在合作阶段,奕䜣因为能干而声望日高,成为朝廷内外普遍认可的人物,对慈禧来说,这种局面未必是好事,她最在意的是自己的掌控力,如果一个王爷权势过盛,可能会动摇她的地位。   1865年,奕䜣遭人弹劾,指他不恭敬,慈禧抓住这个机会,顺势撤掉了他的议政王头衔,虽然还留他在军机处,但已经大大削弱了他的权力。   经历过这次打击后,奕䜣变得收敛,讲话不再锋利,他懂得在朝堂上低调处世,但他在洋务方面的推动仍在继续,工厂、学堂、铁路、军舰,这些都与他的努力有关。   正因为如此,他的声望在国内外依旧很高,外国使节对他颇有好感,称他为懂得新事物的王爷,正是这些风评,让慈禧始终没有办法完全放心。   到了光绪登基以后,局势更显微妙,慈禧依旧在幕后掌控政局,而奕䜣仍然有相当的影响力,随着中法战争爆发,朝廷节节失利,慈禧急需寻找合适的替罪羊。   对于她来说,奕䜣是最合适的人选,他曾是盟友,如今却因声望过高成了必须削弱的对象。   于是就有了那一夜,慈禧以平静的语气开口,要他主动请辞归里,这种做法既避免了公开的对抗,又能保全面子。   在外界看来,这是六王爷自觉退让,并没有太多纷争,实际上,这是慈禧一贯的手腕,她不会贸然斩断一切,而是让对方自己递交辞呈,从而既去掉威胁,又显得稳妥。   辞官之后,奕䜣真正退出了政治舞台,他开始把时间花在花草诗琴之间,不再插手国事,他的生活看似安静,实际上充满无奈。   家中子嗣不顺,长子因放纵早早离世,次子因支持义和团被削爵,女儿婚姻也极为不幸,作为王爷的他,在家族传承上也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   在晚年的诗句中,他流露出强烈的感伤,他写过“猛拍阑干思往事,一场春梦不分明”,这正是他心境的写照,一生才华横溢,却始终无法按照自己的愿望发挥,即使身在权力中心,也始终被牵制。   他去世时,朝廷赐谥“忠”,并举行隆重的葬礼,表面上是对他一生的嘉奖,实际上背后满是讽刺,他对清廷的确忠心耿耿,为家族付出所有,但最终得到的,却是一次次的削权和冷遇。   这段历史留给后人的感受很复杂,一方面可以看到慈禧的冷酷与算计,另一方面也能看到奕䜣的才华与悲剧。   他们曾经在政变中并肩作战,曾经一起撑起清廷的中兴局面,可在权力逻辑面前,亲情和恩情都无足轻重,那一夜的背影,奠定了六王爷余生的沉默,也成为晚清权力博弈中最令人唏嘘的一幕。   这并不仅仅是一个王爷的命运,也是整个王朝走向衰落的缩影,个人的努力和忠诚,在庞大的制度和权力机器面前,终究难以改变大势,那一夜,不只是六王爷的落幕,也是清廷在动荡中无可避免的哀歌。   信源:澎湃新闻——慈禧与奕䜣,从亲密合作到分崩离析

0 阅读:63

猜你喜欢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