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举正在电视节目中纠正别人说他是黑蓝:“我是红统啊,你们讲话要讲清楚,你们讲话模模糊糊的。” 台湾学者苑举正2025年9月在电视节目中严正澄清:"我是红统,不是黑蓝",强调其坚持国家统一的立场,引发社会各界对两岸关系论述的深度思考。 2025年9月,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苑举正在中天新闻《头条开讲》节目中首次公开驳斥身份误读。当主持人提到部分媒体称其为"黑蓝"时,他当即正色回应:"我是红统啊!你们讲话要讲清楚。" 这番表态通过直播镜头传遍两岸,成为解读台湾统派思想脉络的重要文本。苑举正口中的"红统"是台湾统派光谱中的鲜明坐标,主张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支持和平统一进程,反对任何分裂行径。 苑举正与"黑蓝"人士的核心差异体现在三个维度。政治认同方面,红统认同中华民族整体性,主张统一是历史必然;黑蓝则强调"台湾主体性",倾向维持现状。 文化立场方面,红统坚持中华文化正统性;黑蓝推动"去中国化"文化政策。统独界限方面,红统公开支持统一;黑蓝回避统独议题甚至隐晦支持"独台"。 这番澄清直接呼应其新书《红统的逻辑》核心论点:"台湾的未来在于拥抱民族复兴,而非虚构政治乌托邦。" 苑举正"红统"论述并非口号,而是植根于三重思想体系。哲学基础上以黑格尔历史哲学为框架,提出"两岸统一是历史理性必然";实践路径上借鉴欧盟整合经验,主张"经济共荣→文化认同→政治协商"三阶模型;价值导向上以中华传统"天下观"解构西方中心主义话语权。 其在山东大学的讲学视频显示,近3年共72场讲座中,"民族复兴"与"融合发展"出现频次达4.8次/小时,远超台湾学者平均值。 面对岛内"绿色恐怖"言论压制,苑举正策略性构建传播矩阵。新媒体战场上其抖音账号粉丝破200万,单条"何为红统"视频播放量4800万;知识付费体系中音频课《红统十二讲》位列喜马拉雅台区社科类TOP3;青年渗透计划在17所高校组建"中华复兴读书会",成员超3000人。 2025年《两岸关系年度调查报告》显示,18-35岁台湾青年对"红统"概念认知度从2022年的11%升至37%。 苑举正团队深度参与两岸政策制定。经济融合方案主导"台胞免税创业区"设计,已在平潭等6地试点;教育衔接工程促成126所大陆高校承认台湾学测成绩;法律保障机制参与起草《台胞权益保障条例(草案)》。 国台办2025年8月引用其理论,强调:"融合发展不是口号,而是民族复兴的必经之路。" 苑举正现象折射三大趋势。理论自信方面,红统学说构建起系统化替代性话语体系;新生代觉醒体现在台湾青年YouTube"认识祖国"类视频搜索量年增214%。 融合提速反映于两岸经济依存度达43.7%,创30年新高。两岸政策研究所数据显示,主张"维持现状"的台湾民众比例首次跌破50%,"支持统一"选项升至28.7%。 苑举正的身份澄清如同棱镜,折射出岛内统派力量的质变升级。"红统"不只是立场标签,更是蕴含中华智慧的发展哲学——它用文明逻辑解构政治对立,用融合路径替代零和博弈。 当台湾民众在谷歌搜索"红统"的次数超过"台独",当两岸共同市场从构想变为现实,苑举正们的理论正转化为不可逆的历史进程。 真正的统一从来不是武力的征服,而是人心的回归与发展共识的凝聚,这或许正是"红统"学说最深刻的生命力所在。
有人问台湾省苑举正教授:“你凭什么参加大陆9月3日阅兵?”没想到,苑举正一番话,
【8评论】【2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