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已经陷入群体性迷失!”清华大学教授说:“目前举国上下都在讲发展,而这些都是物质发展,现在我们陷入了一个群体迷失,忘了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就是人自身的发展,半人太多,连人都不会做,那这个社会永远没有幸福指数可言。”[凝视] 你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虽然大家的日子看起来越过越好,房子、车子、工资这些物质条件不断改善,但内心却时常感到空虚和焦虑?好像总是在拼命追赶什么,却又说不清到底想要什么。 这或许就是清华大学彭林教授所担忧的“群体性迷失”现象,他指出,当下全社会都在谈论发展,但大多聚焦于物质层面,忽略了发展的根本应该是人自身的成长。 结果就是出现了太多“半人”,他们可能工作能力强,物质条件好,但精神世界贫瘠,甚至“连人都不会做”。 我们似乎陷入了一种怪圈: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变得越来越单一,刚毕业的年轻人就被房、车、高薪的压力紧紧包裹,仿佛只有达成这些物质目标,人生才算“混出名堂”。 社交媒体上,也充斥着各种精致生活的展示和消费主义的鼓吹,进一步加剧了攀比和焦虑。 “半人”的概念,最早由梁思成先生提出,批判的是因文理分科等导致无法全面发展的人,如今它的含义更广。 有人成了掌握尖端技术却灵魂苍白的“空心人”,也有人成了空谈人文却缺乏实际技能的“边缘人”,很多人日夜忙碌,为了升职加薪牺牲健康与陪伴家人的时间,在物质追求的道路上一路狂奔,精神世界却一片荒芜。 这并非说追求物质改善有错,而是当这种追求变成唯一目标,甚至吞噬了我们对生活本身的感受、对他人关怀的能力时,人就变得不完整了。 “群体性迷失”在生活中很常见,比如,每次苹果新品发布引发的抢购热潮,或社交媒体上未经核实就盲目转发的信息。 我们常常不自觉地被潮流和周围人的行为裹挟,买了并不需要的东西,追逐并不真正渴望的生活,却很少停下来问问自己:这是我真正喜欢的吗? 这种迷失,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对“成功”的单一定义,仿佛只有财富、地位、权力这些外在指标,才能证明一个人的价值,但这种狭窄的标准,让很多人即便达到了物质目标,内心也难以感到真正的满足和幸福。 如何走出迷失,成为“完整的人”?要摆脱这种群体性迷失,需要个体和社会共同努力。 对于个人而言,或许可以试着偶尔停下脚步,审视自己的生活和内心,在冲动消费前,先问问自己是否真的需要。面对海量信息,多一份质疑和思考,不盲目跟风。 尝试重拾那些能滋养心灵的爱好,无论是阅读、艺术还是公益,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力量。正如一位作家所说,不读书的人,其价值观只能由周围人决定,通过深度阅读和独立反思,有助于建立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 对于社会而言,则需要倡导更多元的价值观。成功的人生不止一种范式,幸福也可以有千百种模样,我们的教育,或许也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品德修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分数。 社会的发展,最终是为了人的幸福和全面发展,它不应只是冷冰冰的经济数据和物质堆砌,更应包含人心的温暖、精神的充实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如果我们只顾埋头追逐物质,而忽略了人自身的精神成长和道德建设,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与关怀,那么这样的发展是难以持续,也难以带来真正幸福的。 希望我们都能在忙碌的生活中,保有审视自身的片刻宁静,不忘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让人成为更完整、更自由的人。 对此你怎么看?你遇到过这种“群体性迷失”的时刻吗?你觉得在现代社会,如何才能更好地平衡物质追求和精神世界?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清华大学阎学通教授公开“唱反调”?伟人说过:“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
【175评论】【5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