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治云(1893—1933)东北抗日斗争早期的杰出领导人之一,中共汤原中心县委的

史迹奇闻号 2025-09-03 23:17:38

裴治云(1893—1933)东北抗日斗争早期的杰出领导人之一,中共汤原中心县委的重要组织者。他出生于朝鲜,后流亡中国东北,投身革命,最终为抗日事业英勇牺牲。[祈祷][祈祷][祈祷] 裴治云生于朝鲜一个贫农家庭,当时朝鲜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掠,农民生活贫困不堪。1920年,27岁的裴治云为求生计,携妻子离开故乡,流亡到中国东北,先后在沈阳、开原、公主岭等地做佃农谋生。1927年,他与其他三百余户朝鲜农民一起迁到黑龙江省梧桐河福丰稻田公司垦荒种稻。 在梧桐河,一些革命者如蔡平、金志刚、李春满等先后来到,开始在农民中传播革命思想。1929年,他们发动组织农民开展了减租减息、驱逐“二房东”(地主的走狗)的斗争,裴治云积极参加这些斗争,受到教育和锻炼。1930年,当地成立中共地下党组织,裴治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梧桐河村农民协会会长,领导地下党组织的宣传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裴治云积极投入反日斗争。因在斗争中表现出出色的领导才能,于1932年4月被任命为中共汤原中心县委书记。 根据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裴治云积极创建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汤原游击队。这项工作困难重重: · 两次建队失败:1932年10月,汤原反日游击队成立,但不久遭土匪偷袭,枪支被抢。同年11月,做伪军反正工作未成功。1933年初再次组建的游击队,又因兵力薄弱、经验不足,约三个月后再次被土匪缴械。 · 百折不挠:面对失败,裴治云毫不气馁,鼓励同志坚定信心。他派中共党员到“青山”、“阎王”、“占中央”等山林队宣传党的抗日主张,争取其接受共产党领导,并组织抗日思想坚定的青年,准备打击敌人。 在裴治云的领导下,汤原地区的党组织和抗日群众团体迅速发展。到1933年秋,全县地下党组织拥有208名中共党员,建立了8个区委、25个党支部,发展抗日救国会会员1400余人,汤原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日情绪十分高涨。 1933年中秋节(10月4日)前后,由于叛徒李元进告密,日军在鹤立镇附近进行大搜捕。裴治云正在主持召开秘密会议时,日军包围了村子。裴治云、县委组织部长崔贵福、县委委员金成刚(女)等12名党团员和革命群众不幸被捕。 被捕后,裴治云等人经历了严酷的刑讯。敌人对裴治云等人施以皮鞭、木棒毒打、老虎凳等酷刑。裴治云腿骨被折断,多次昏死,但始终坚贞不屈,义正词严地声明“只要你们一天不滚出中国去,我们就要抗日到底!” 其他被捕同志也同样英勇。年轻的共青团员孙明玉痛骂敌人;崔贵福见到被折磨的未婚妻石光信,愤怒痛击叛徒;革命群众柳仁化也拒绝了敌人的劝降。 关押约十天后,黔驴技穷的日军将裴治云等12人秘密活埋于鹤立镇日本宪兵队后院。裴治云牺牲时年仅40岁。 裴治云烈士的一生虽然短暂,但英勇壮烈。他是东北抗日武装的早期创建者之一,为后来东北抗日联军的成立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敌人的酷刑和死亡面前,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气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2015年8月24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列入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他的功绩得到国家的正式承认和永久纪念。 裴治云烈士的英勇事迹和牺牲精神,永远值得后人铭记和缅怀。

0 阅读:7

猜你喜欢

史迹奇闻号

史迹奇闻号

启航出发,探寻历史奇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