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岁老兵看完阅兵安详离世,曾与日军血战三天,如今“光荣归队” 在“九三阅兵”的庆典上,几位平均年龄近百岁的抗战老兵登上天安门城楼,中国以及多国领导人和他们亲切握手,献上了崇高敬意。 而在千里之外的湖南省桑植县人民医院 ICU 病房里,102 岁的抗战老兵彭长竹正用布满针眼的手紧紧攥着手机,屏幕上直播的阅兵画面让他浑浊的眼睛里泛起了光。 护士后来回忆,那天上午老人精神头特别足,坚持要坐起来看直播。家人怕他累着,想帮他躺着看,可老人摆摆手,非要自己坐着。“他盯着那些穿军装的娃娃们,眼睛都不眨一下,” 孙女彭玲红抹着眼泪说,“看到战机飞过去的时候,他嘴唇动了动,好像在说啥,我们凑过去听,才听清是‘好啊…… 好啊……’” 老人的叔叔用支架把手机固定在病床前,调整到最合适的角度。医护人员特意调大了病房里的暖气,还拿来软枕头垫在老人背后。 彭长竹老人的抗战故事,要从 1939 年的常德会战说起。那年他刚满 16 岁,瞒着家里人偷偷参军,成了一名步兵。在那场持续三天三夜的激战中,他所在的连队负责守卫一处高地。 “爷爷说过,日本人的刺刀亮得吓人,战友们一个接一个倒下,他右眼就是在肉搏时被敌人刺中的。” 彭玲红记得爷爷最爱讲的战斗细节,“他说当时眼睛流血看不清,就凭着声音挥舞大刀,砍倒了好几个鬼子。” 战斗结束后,老人右眼球被摘除,脸上留下了一道从眉骨到颧骨的伤疤,那是岁月也无法抹去的勋章。 住院的这几个月,老人身体一天比一天虚弱,但只要有人提起打仗的事,他就会突然精神起来。护士们知道他是抗战老兵,都格外照顾他。 按照国家优抚对象医疗保障政策,老人的医疗费大部分都能报销,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还专门派人来医院探望过,送来慰问金和慰问品。“医生护士都特别好,知道爷爷想看阅兵,特意协调了网络,还帮我们调整了输液时间。” 彭玲红说,那天上午爷爷没怎么睡,一直盼着直播开始。 当屏幕上出现 “向右看 —— 敬礼!” 的口令时,躺在病床上的彭长竹突然用尽力气抬起左手,慢慢举到耳边。这个动作让在场的家人和医护人员都红了眼眶。 他的左手在战争中被弹片划伤,手指已经无法完全伸直,但那个敬礼的姿势却异常标准。护士赶紧用手机拍下了这一幕,这成了老人留在世上最后的珍贵影像之一。 阅兵直播结束后,老人好像完成了一件大事,安详地睡了过去。家人轮流守在床边,轻声跟他说着想说的话。晚上九点半左右,一直监测着生命体征的仪器发出了长鸣,102 岁的彭长竹老人永远闭上了眼睛。 “他走得很安详,就像睡着了一样。” 彭玲红说,爷爷临终前没有任何痛苦,嘴角甚至还带着一丝微笑。 消息传到网上,网友们纷纷留言致敬。有位网友的评论被大量点赞:“他不是离世,是归队向战友们汇报了。” 这句话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桑植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到医院,协助家属处理后事,按照政策为老人申请了抚恤金和丧葬补助。 “彭老是我们县最后几位参加过常德会战的老兵之一,他的离去是我们的损失。” 工作人员说,他们正在整理老人的事迹,准备收录进县里的抗战史料。 其实在天安门广场的观礼台上,也坐着几位平均年龄近百岁的抗战老兵。他们穿着崭新的军装,胸前挂满勋章,虽然行动不便,但眼神依然坚定。 当受阅部队通过时,老人们不约而同地举起手敬礼,那一幕让现场很多人落泪。这次阅兵特意安排了抗战老战士、老同志到现场观礼,其中还包括国民党抗战老兵,体现了对所有为抗战胜利作出贡献的人们的尊重。 彭长竹老人没能去天安门现场,但他用自己的方式见证了这一庄严时刻。他一生最骄傲的两件事,一是当年上战场保家卫国,二是看到如今国家强大、军队威武。 现在,他亲眼看到了强大的人民军队,看到了国家的繁荣昌盛,终于可以毫无遗憾地离开了。 从常德会战的烽火硝烟,到天安门广场的盛大阅兵,彭长竹老人用一生见证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像他这样的抗战老兵还有很多,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民族的脊梁。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老兵正在一个个离我们而去,但他们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抗战精神永远不会消失。 正如网友们所说,彭长竹老人不是离开了,只是回到了那个曾经和战友们并肩作战的队伍里。在那个没有硝烟的天堂,他可以骄傲地告诉牺牲的战友们:“咱们的国家强大了,咱们的军队威武了,咱们用命守护的家园,现在很好。” 这份跨越时空的汇报,是对历史最好的告慰,也是对未来最好的期许。
今天大阅兵,“杨靖宇支队”的旗帜这个镜头央视给了23秒,一开始我有点懵不明白原因
【11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