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不愿意在举办奥运会了?!当年中国举办奥运,国际奥委会委员们反复来挑毛病,让中国人身心受到了极大伤害,如今现在没人申办了又想起中国,不理他们对我们来说是最正确的选择。 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用“无与伦比”四个字为这场盛会画上句号。 这个评价背后,是我国用七年时间兑现的郑重承诺,从2001年递交的600页申办报告,到所有承诺的逐项落实,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努力。 当时国际奥委会的考察团队曾对北京西部的工厂提出环境担忧,为了兑现绿色奥运的承诺,有着百年历史的首钢实施了史无前例的大搬迁,从中心城市转移到沿海地区,这成为中国践行承诺的生动注脚。 奥运会曾是各国争相申办的荣耀,如今却渐渐遇冷,去年巴黎奥运会和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最终都是通过协商确定的主办城市,因为当时几乎没有其他城市愿意参与竞争。 2032年的布里斯班更是提前多年就被确定为主办地,因为只有这一个城市申办。 这种情况在奥运会历史上并不常见,这是因为举办奥运会的成本越来越高,很多城市办完之后留下一堆闲置的场馆,还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很多城市都曾因为民众反对而放弃申办,奥运会的规模越来越大,项目调整又困难重重,想精简一些观赏性差的项目,总会遇到各种阻力,种种问题叠加在一起,让很多国家对申办奥运会望而却步。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奥委会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我国。 毕竟我国有成功举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和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经验,从鸟巢、水立方的智能改造,到首钢大跳台对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中国在奥运设施可持续运营方面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所以国际奥委会新任主席计划访华的消息传出后,很多人猜测我国是否会申办2036年奥运会。 但我国的态度却很明确,网传的上海明确表示没有申办2036年奥运会的计划,不止上海,杭州、武汉、成都、广州等被外界热议的城市,也都没有出现在申办意向名单中。 因为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2008年不同了,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进入平稳阶段,举办奥运会对基建的拉动效应不像以前那么显著。 更重要的是我国的体育发展重心正在转向全民体育,让现有的体育场馆成为社区的活力中心,让更多人参与到运动中来,比举办一场盛大的奥运会更符合当下的需求。 其实我国对奥运会的态度变化,也反映了奥林匹克运动本身的变迁。 以前很多国家希望通过举办奥运会提高国际知名度,促进经济发展,但现在各国交往的方式更多元了,对奥运会这个平台的依赖程度也降低了。 我国已经通过两次成功的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能力,现在更愿意把精力放在实实在在的体育惠民上。 那些曾经为奥运会修建的场馆,现在大多成了全民健身的新地标。 过去我国申办奥运会也遇到了很多的阻碍,各种挑刺,还有在奥运会举办前发生了大地震,因此更多外国人不看好北京奥运会了。 可实际上我国在迅速解决迅速解决灾情的情况下,更是完美的举办了奥运会,让世界看到了中国。 当时实际上更多的是为了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同时也是我国真正发挥大国影响力的开始。 现在我国早已不需要用奥运会来证明了,更何况举办一次奥运会费时费力,还可能负债,多少有些得不偿失。 当然2036年奥运会也不是完全无人问津,卡塔尔、印度、印尼等国已经明确表达了申办意向,土耳其、匈牙利等国也表现出兴趣。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无与伦比”已经成为历史,无论是申办还是不申办奥运会,最终的目的都是让体育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所以也不一定未来就真的不在申办了。
在奥运金牌总数上,我国还需要3届奥运会才能够超越苏联。苏联在1991年已经解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