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我国投掷第一颗实战氢弹,然而,当飞行员杨国祥按下投掷按钮时,氢弹竟然没有动静!紧急关头,领导下令:弃机跳伞,然而杨国祥一个举动,竟然挽救了我国几十亿的损失......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1年12月30日,在新疆罗布泊的核试验场,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大地上,跑道尽头,一架强-5战机正发动着引擎,机腹下挂着我国第一颗实战氢弹。 这是一场没有退路的飞行试验,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随着发动机轰鸣,战机拉起机头冲上天空,飞行员杨国祥驾驶着它,飞向靶区。 杨国祥是空军第一代飞行员,经历过抗美援朝,飞行时间累计超过三千小时,他不仅有丰富的战斗经验,还在之前的训练中反复演练低空突防、高速拉升、仰角投弹,把误差控制在几十米之内。 正因为这样,他被选为这次关键任务的主飞行员,这不仅是一次飞行操作,更是中国核武器走向实战化的最后一环。 当飞机接近目标时,他按下了投弹按钮,机身轻微一震,预想中的惯性并没有出现,氢弹依旧牢牢挂在机腹。 第二次操作依旧无效,紧接着,他启用备用电路尝试,依然没有任何反应,三次尝试全部失败,氢弹像焊死在挂架上一样没有动静,这一刻,机舱里只有发动机的轰鸣,时间似乎被拉长。 情况比想象中更危险,氢弹已经解除保险,随时处于可引爆状态,如果飞机出现颠簸或者失控,后果不堪设想,与此同时,油量警告灯不断闪烁,返航的时间被一点点压缩。 地面指挥系统下达了弃机跳伞的预案,这是最常见的处理方式,可以保住飞行员的生命。 摆在他面前的路只有三条,跳伞可以保命,但风险会转嫁到整个区域,飞向沙漠深处弃机,意味着所有实验数据和科研成果毁于一旦。 最后一条,是带着氢弹返航并尝试降落,这一选择几乎是将生命交给未知,一旦着陆动作稍有不稳,基地很可能在瞬间被夷为平地。 在极度紧张的氛围中,他保持了冷静,他没有触碰弹射拉柄,而是果断选择了带弹返航。 他先锁定保险销,尽量降低震动可能带来的危险,同时调整飞行姿态,把速度降到最低,把下降角度控制在最安全的范围,飞机在高空中缓慢转向,沿着既定航线往回飞。 整个返航过程中,每一次气流扰动都可能成为引爆的信号,机身轻轻一抖,所有人心头一紧,地勤早已撤离到安全掩体,整个跑道像空城一样。 杨国祥紧盯仪表,把双手牢牢压在操纵杆上,尽量让飞机保持稳定,燃油几乎见底时,跑道终于出现在视野里。 在下降过程中,他让飞机姿态保持最平稳,触地瞬间,机轮与跑道摩擦发出刺耳声响,液压杆在重压下弯曲,氢弹离地面极近,似乎只差一步,飞机滑行了几百米后终于停稳。 那一刻,所有在掩体里观测的人才敢长长吐出一口气,技术人员冲上跑道检查氢弹的固定装置,确认无损后,悬着的心才真正放下。 事后调查很快有了结果,是电路短路导致投弹失败,挂架螺丝拧得过紧,把电缆压变形,在高空低温条件下备用电路也未能正常工作。 这些看似微小的技术隐患,把整个计划推到崩溃的边缘,科研人员连夜修改方案,加装冗余电路,优化挂架设计,确保不会再出现同样的故障,这次险情直接推动了我国核武器投掷系统的改进。 仅仅过了一个星期,新的试验准备完成,1972年1月7日,天气条件更差,气温低、风力强,但任务仍然启动,杨国祥再次坐进驾驶舱,起飞、爬升、进靶区,每一步都重复得像演奏一首熟悉的乐曲。 当战机抵达预定投弹点,他按下按钮,这次氢弹顺利脱离挂架,几十秒后,靶区升起耀眼的光芒,蘑菇云腾空而起,冲击波在戈壁上翻滚扩散,我国第一次实战氢弹空投试验宣告成功。 这次成功意味着中国真正跨入了“能投能打”的核武器时代,成为世界上第四个具备氢弹空投能力的国家。 杨国祥的名字,也在这一刻写进了历史,他很少谈起这次经历,几十年后才用平淡的语气说,当时只想着不能让它掉下来,一旦掉下来一切都没了。 他的飞行日志最后一页,写下“着陆姿态平稳”,这句话也成了那次试验最真实的写照。 这不仅是一名飞行员的职业选择,更是一次用生命承担的责任,他的决定挽救了数十亿科研成果,挽救了整个战略计划,也守护了无数人的安全。 真正的英雄不一定是在战场上慷慨赴死,而是在最孤独的瞬间做出最艰难的判断,杨国祥在1971年的那个冬天,用行动诠释了这一点。 信源:云南网——大漠孤烟直——我国第一颗氢弹实战试验纪实
其实很多人奇怪,二战的时候,日本人都没打下中国,怎么会去轰炸美军的珍珠港,难道日
【68评论】【8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