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春天,在苏州街上耍蛇卖药的季德胜,满口应承着一个日本军医:“好的好的,

历史脑洞 2025-09-12 04:22:20

1942年春天,在苏州街上耍蛇卖药的季德胜,满口应承着一个日本军医:“好的好的,明天我就把秘方给您带来”,但回家之后,连夜逃到了几十里之外。 1942年春天,在苏州街上耍蛇卖药的季德胜,满口应承着一个日本军医:“好的好的,明天我就把秘方给您带来”,但回家之后,连夜逃到了几十里之外。 这标题里的场景,你一听,是不是觉得特像评书里的桥段?一个混迹江湖的民间艺人,碰上个有权有势的外国人,斗智斗勇。但你信我,这事儿,比评书还精彩,因为它真真切切地发生过。 季德胜这人,搁现在的话说,就是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不是什么大英雄,也不是什么知识分子,就是个靠手艺吃饭的普通人。他家祖上五代,都是在江苏南通一带玩蛇、治蛇伤的。你想想那画面,一条条毒蛇在他手里服服帖帖,他靠着祖传的方子,专治各种蛇咬伤,活人无数。这在当时医疗不发达的年代,简直就是“行走的120”。 他的药,那叫一个神。据说再厉害的五步蛇、竹叶青,只要被咬了,用他的药,基本都能救回来。这口碑,不是吹出来的,是靠一个个病例实打实闯出来的。 1942年,那时候苏州是什么地方?是沦陷区。日本人的刺刀,就悬在每个中国人的头顶上。季德胜和往常一样,在街头摆摊,耍着蛇,卖着他的蛇药。生意好,名气大,自然就传到了日本人的耳朵里。 这不,一个叫松野的日本军医就找上门了。 这位松野军医,不是个草包。他亲眼见过季德胜的蛇药有多神奇,一个被毒蛇咬得快不行的中国老百姓,敷上药、喝下药酒,硬是从鬼门关给拉了回来。松野动心了,他想的不是救一个两个人,他想的是,要是日本军队有了这个方子,那在南方的丛林里作战,士兵的伤亡率得下降多少?这可是重要的军用物资啊。 于是,他先是客客气气地“请教”,后来发现季德胜总打哈哈,就开始威逼利诱。金钱、地位,什么都许诺了,最后直接挑明了:“季先生,把你的方子交出来,为‘大东亚共荣’做贡献。” 季德胜是什么人?一个走南闯北的江湖人,最懂的就是察言观色、趋利避害。他心里跟明镜似的,这方子要是给了日本人,那就成了帮凶的工具。但他能怎么办?当面锣对面鼓地跟日本人硬顶?那不是找死吗? 所以,就有了开头那一幕。他满脸堆笑,点头哈腰:“好的好的,您放心,这方子是我季家的宝贝,我回去整理一下,明天一定给您送来。” 松野很高兴,以为这个“识时务”的中国人被搞定了。可他不知道,一个普通中国人的骨气,有时候比金条硬,比刺刀更锋利。 季德胜回到家,连东西都来不及多收拾,揣上最重要的药方和几味关键药材,带着老婆孩子,趁着夜色就跑了。他不敢走大路,专挑乡间小道,一口气逃到了几十里外的乡下亲戚家躲了起来。从此,隐姓埋名,东躲西藏,直到抗战胜利。 他图个啥?守着这个秘方,他一辈子吃喝不愁。交出去,还能换来一时的荣华富贵。他偏不。因为他心里有杆秤,这秤砣,叫“良心”,这秤杆,叫“民族大义”。 这故事要是到这儿就完了,那也只是个有骨气的民间艺人的传说。但更牛的还在后头。 新中国成立后,日子安稳了。1953年,南通市政府找到了他,希望他能为新中国的医药事业做贡献。按理说,这方子是他拿命保下来的,是他家的私有财产,谁也说不出什么。 可季德胜是怎么做的?他把这个祖传五代、自己豁出命去保护的秘方,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国家。 他说了一句特别实在的话:“这方子,旧社会是俺养家糊口的家伙。现在是新社会了,应该拿出来为人民服务。” 就是这么简单,这么朴实。没有豪言壮语,就是一个普通人最真诚的信任。后来,南通制药厂在这个秘方的基础上,研制出了我们今天都非常熟悉的“季德胜蛇药片”,成了国家保密处方,几十年来,不知道救了多少人的命。 80多年过去了,我们生活的世界,早就天翻地覆。我们再也不用担心有外国侵略者明火执仗地来抢我们的东西。 季德胜的故事,今天读来,一点都不过时。它告诉我们一个最朴素的道理:有些东西,是刻在骨子里的,是不能拿来交换的。 一个耍蛇的江湖人,在民族危亡的关头,用最原始、最笨拙的方式,逃跑,守护了一份属于中国的智慧结晶。他在黑暗中逃亡的那个夜晚,就像一个缩影。无数像他一样的普通中国人,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个民族的文化、技艺和尊严的火种。 这种精神,从1942年的苏州街头,一直延续到今天我们每一个为守护“中国创造”而努力的普通人身上。 形式变了,环境变了,但那份守护的初心,滚烫依旧。

0 阅读:1
历史脑洞

历史脑洞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