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28岁小伙上不良网站被骗了9万余元,报警未果后,想到自己花7块多买过一份个人银行账户资金安全保险,遂联系保险公司理赔,因保险公司拒赔,小伙与保险公司对簿公堂,法院这样判! 2024年7月的一个深夜,王宇(化名)在家中百无聊赖地刷着手机,一条突然弹出的“同城交友”广告打破了寂静。广告里衣着暴露的女性图片和“免费约会”的醒目标语,像块磁铁般吸住了他的目光——这个平时生活规律的年轻人,鬼使神差地点开了链接。 按照提示下载的APP界面粗糙,但客服“小雅”的语音却格外甜美。对方先以“激活会员才能匹配美女”为由,诱导王宇在直播间发了1500元红包。当他说想提现时,系统立刻弹出“数据错误”提示,需再打赏9100元修复。 最讽刺的是“现金交易”环节。当王宇账户累计投入7万元时,客服突然要求他取现送到指定地点,声称“系统检测到异常,需线下验证”。他抱着侥幸心理分两次送出19500元和17300元现金,直到对方要求再转8万元“解冻费”时,才如梦初醒报警。 此时他的银行卡流水显示:短短三天内,9.3万元被分别转入27个不同账户,其中最大一笔4万元转给了某珠宝店。 保险理赔:7元保费能否成为救命稻草?在警方立案调查的同时,王宇突然想起半年前花7.8元在某支付平台买的“个人银行账户资金安全险”。保险条款写着:“因被他人盗刷、复制导致的资金损失,可获赔最高10万元。” 他像抓住救命稻草般提交了理赔申请,却很快收到拒赔通知书。保险公司给出两点理由:资金流失系主动转账,非“盗刷”,用户未在投保时如实告知“频繁参与高风险网络活动”。 保险公司提供的投保截图显示,免责条款仅用灰色小字标注在页面底部,且未设置强制阅读时长,违反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中“保险人应以网页、音频、视频等形式对免责条款予以提示”的规定。 如今,王宇的案件已被纳入昆明中院“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典型案例”。法院建议:保险公司应引入AI风险评估系统,对短期内频繁大额转账的用户自动触发人工审核;监管部门则需强制要求互联网保险平台设置“投保冷静期”,确保用户有足够时间阅读条款。 这起纠纷落幕了,但留给社会的思考远未结束:当技术犯罪以分钟级速度迭代时,法律和商业规则的更新能否跟上?如果你遇到类似情况,会选择相信保险还是自认倒霉?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云南昆明,28岁小伙上不良网站被骗了9万余元,报警未果后,想到自己花7块多买过一
现象研析所
2025-09-12 11:00:3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