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还是发生了!”福建福州,一13岁男孩多次对流浪猫进行投喂,结果手臂上突然长

文史小将 2025-09-12 12:22:53

“悲剧还是发生了!”福建福州,一13岁男孩多次对流浪猫进行投喂,结果手臂上突然长出了一颗“大瘤子”!原以为是患上了恶性肿瘤,谁料专家的诊断让男孩父母无比震惊!网友:再也不敢乱喂猫了! 据媒体9月9日的报道,13岁的小宇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男孩,父母从小就教育他要心存仁爱、善待弱小生灵。 小宇居住的小区里有不少流浪猫,常年在角落、绿化带和停车场徘徊。 看到这些小生命,小宇总是心生怜惜,每天傍晚都会带着小袋食物去喂它们。 喂食时,小宇总忍不住蹲下身子,轻轻地伸手抚摸小猫的头,温声呼唤它们,希望它们感受到温暖和安全。 小猫们起初多半畏缩,竖起毛发、警惕地后退,但久而久之,有的会慢慢靠近,甚至在他手上蹭来蹭去,享受这份难得的亲昵。 可是,并不是所有的流浪猫都容易亲近,有些猫因为长期缺乏安全感,警惕心极强,哪怕小宇动作再轻,也可能突然一抓或轻轻咬一下以自我防护。 对于小猫的轻微抓伤之类的,小宇并不在意,认为这没啥事,也没有告诉父母,但正是这个大意差点酿成一场悲剧。 起初,这只是小宇右上臂内侧一个指甲盖大小的红色肿块,摸上去微微发硬,像是蚊虫叮咬留下的包。 家人起初并未在意,母亲还用碘伏消过毒,以为过几天就能自行消退。 可是短短一个月内,这个小红点疯狂生长,迅速隆起成一个鸽子蛋大小的坚硬肿块,表皮泛着暗红色光泽,摸上去冰凉而坚实,如同石头嵌在肉里。 小宇时常皱着眉说“有点疼”,衣袖轻轻摩擦都能引发一阵刺痛。 父母这才意识到不对劲,赶忙带他去了当地县医院。 经过彩超和核磁共振检查,医生皱着眉头递过一叠影像片,小心翼翼地说:“从影像上看,存在恶性肿瘤的可能。” 短短几个字,如同一颗炸弹在诊室里炸开,母亲当场泣不成声,父亲脸色瞬间煞白,紧握的拳头青筋暴起。 那一夜,全家人几乎彻夜未眠。 第二天清晨,他们决定转院,带着所有检查资料和仅剩的希望,火速赶往福州市第二总医院肿瘤科。 接诊的林医生经过仔细观察和对影像的反复研读,他敏锐地察觉到,这个病灶的特征与常见的恶性肿瘤并不完全吻合,反而更像某种感染。 他问小宇的父母:“孩子平时是不是接触过小动物?” 当小宇长期在小区投喂并抚摸流浪猫时,林医生随即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猫抓病。 医院多个科室协作,为小宇进行了包括穿刺、病理分析乃至专门的病原测序在内的一系列检查。 出人意料的是,所有报告均显示阴性,没有找到任何猫抓病致病菌的“铁证”。 一边是医生基于症状、影像和接触史的强烈直觉,另一边是冰冷的、全盘否定的实验室数据,诊断一度陷入僵局。 面对证据的缺失,林医生选择相信自己的临床判断。 他联合感染科专家会诊后,决定绕开等待确凿证据的传统路径,直接采取针对猫抓病的试验性治疗方案,使用阿奇霉素和利福平。 结果是惊人的,一个多月后,小宇手臂上那个曾被高度怀疑为癌症的硬块竟已完全消失,后续的磁共振也证实病灶显著缩小。 这次“胆大心细”的精准施治,不仅让小宇免于不必要的手术创伤,更避免了因误诊而延误病情的风险。 这起案例也为所有喜爱动物的人敲响了警钟。 很多人以为被猫抓挠不过是皮肤上几道小口子,抹点药膏就能自愈,却忽视了潜伏在伤口中的真正危险。 猫抓病的元凶是一种叫汉赛巴通体杆菌的细菌,它常寄生在猫的血液和唾液中,一旦通过抓伤或咬伤进入人体,便可能引发一连串严重的健康问题。 尤其是免疫力较低的儿童、老人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人,感染风险更高,病情进展也更快。 一旦被误诊为普通皮肤感染而延误治疗,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任何被猫抓咬的伤口都不能掉以轻心。 应立即用流动清水和肥皂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冲洗时尽量挤出伤口内的血液,再用碘伏或75%酒精进行消毒处理。 即便伤口看似轻微,也应在24小时内尽快就医,让医生评估是否需要注射破伤风针、狂犬疫苗或使用抗生素。 只有及时、科学的处理,才能最大程度降低感染和并发症的风险。

0 阅读:1

猜你喜欢

文史小将

文史小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