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美军在仁川登陆,杜鲁门问麦克阿瑟:“万一中国出兵怎么办?”麦克阿瑟嗤之以鼻,大言不惭说了一句话: 朝鲜战争于1950年6月25日爆发,朝鲜人民军越过三八线,向韩国发动进攻。韩国部队迅速败退,丢掉首尔。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谴责入侵行为,并号召成员国援助。美国率先响应,派出空军海军力量,地面部队陆续投入。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担任联合国军总司令,指挥多国联军。初期阶段,联合国军陷入被动,朝鲜人民军推进迅猛,将对手压缩到釜山周边狭窄区域。补给线延长导致物资短缺,士兵们面临高温和压力。麦克阿瑟制定反击计划,选择仁川作为登陆点。尽管该地潮汐剧烈,港口狭窄,防御工事密集,他坚持实施突袭行动。这一决定基于出其不意的战略考虑,旨在切断朝鲜补给线路。 仁川登陆于1950年9月15日展开。海军舰艇先期炮击海岸,扫雷船清除水域障碍。登陆艇搭载海军陆战队冲向滩头,士兵拆除铁丝网和地雷。朝鲜守军仓促抵抗,联合国军很快控制港口。随后部队向内地扩展,截断朝鲜后勤通道。首尔在9月底收复,联合国军转入北进态势,追击朝鲜部队。这一胜利提升了联军士气,麦克阿瑟下令加速推进。 部队沿公路行进,坦克和车辆运输补给,确保前线供给。朝鲜人民军撤退匆忙,遗弃大量装备。联合国军占领平壤,城市成为废墟,标志着战局逆转。麦克阿瑟的指挥风格体现出强势特点,他推动部队越过三八线,目标指向鸭绿江边境。 威克岛会议于1950年10月15日举行。杜鲁门总统飞抵该岛,与麦克阿瑟会晤。会议焦点包括远东局势和中国潜在介入风险。杜鲁门直接询问中国军队动向,麦克阿瑟表现出轻视态度。他评估中国介入可能性极低,即使发生,也会造成对方最大损失。 麦克阿瑟强调美军空军优势,能摧毁任何渡江部队。他估计中国可能投入兵力有限,不超过5万或6万人。这一判断基于情报报告,忽略了中国决心。会议后,杜鲁门返回华盛顿,麦克阿瑟继续指挥北进。联合国军无视中国外交警告,坚持推进。部队接近清川江,架设桥梁,分批渡河。空军执行侦察任务,地面力量强化阵地。这一阶段反映出麦克阿瑟对风险的低估,导致后续冲突升级。 联合国军北进过程中,遇到零星抵抗。朝鲜部队遗弃武器,联合国军捡拾并检查残骸。麦克阿瑟发布命令,要求保持高压态势,快速占领地盘。中国通过渠道发出多次警告,但未改变行动计划。部队抵达鸭绿江附近,建立哨所观察对岸。 中国军队集结迹象显现,麦克阿瑟视之为虚张声势。他在报告中向华盛顿表示,任何介入都会导致中国部队被歼灭。联合国军推动“回家过圣诞”攻势,士兵们搭建临时营地,确保补给。空军基地起飞轰炸机,打击残余力量。整个行动体现了麦克阿瑟战略视野,但对潜在威胁的忽视显而易见。威克岛会议成为关键节点,他的保证影响了决策方向。 中国军队于1950年10月19日夜间渡过鸭绿江。志愿军战士携带武器,进入山林隐蔽。11月1日,云山战役打响。志愿军设下埋伏,美骑兵第一师推进时陷入包围。一个营被全歼,部队撤到清川江南岸。这一胜利标志着战局变化。接着,长津湖地区展开激战。气温降到零下40度,志愿军保持阵地。美军搜索队发现冻僵战士,手持武器面向前方。 这一发现让美军认识到对手的坚韧。志愿军装备落后,但通过战术弥补劣势。联合国军一度困惑,为什么技术优势未发挥预期作用。麦克阿瑟震惊,要求轰炸中国境内目标,甚至建议使用原子武器。杜鲁门拒绝此类提议,担心冲突扩大。 麦克阿瑟的提议引发华盛顿不满。他坚持扩大战争范围,协调国民党力量,并公开批评政策。这与杜鲁门限制战争的方针冲突。1951年4月11日,杜鲁门解除麦克阿瑟职务。他返回美国,在国会发表演讲,宣称旧兵永不消逝。 战争持续到1953年7月27日,双方签署停战协定,边界维持三八线。志愿军撤回中国,确保边境安全。这一冲突造成大量伤亡,联合国军损失超过3万人。中国通过此战确立国际地位,西方国家重新评估其力量。麦克阿瑟退休后,于1964年逝世。他的指挥生涯以争议结束,体现了军事与政治的张力。朝鲜战争成为冷战时期的重要事件,影响了后续国际格局。 朝鲜战争结束后,国际社会反思这场冲突的教训。美国调整远东政策,避免类似冒险。中国获得战略缓冲,巩固了新生政权。麦克阿瑟的低估中国介入,导致联合国军遭受挫折。这一历史事件提醒人们,战争决策需谨慎评估风险。 停战协定虽未解决统一问题,但维持了半岛相对稳定。多年来,学者分析威克岛会议的作用,认为麦克阿瑟的判断失误加剧了对抗。战争中,多国部队参与,包括英国、法国、加拿大等16国,体现了联合国框架下的集体行动。但实际主导权在美国手中,反映了冷战同盟关系。
志愿军四任司令员,对整体战局影响最大的,是哪两位?“1951年4月13日,飞机
【7评论】【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