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着骂名给中国送技术,年薪超4亿的她,为何敢和美国对着干。 在即将于2025年10月6日举行的SEMI Leaders & Legends Honors活动上,AMD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苏姿丰(Lisa Su)将荣获首届SEMI硅奖。 这位出生于中国台湾、三岁移民美国的“芯片女王”,用十年时间将濒临破产的AMD打造成全球半导体巨头,却因持续向中国输送技术屡遭美国政客骂作“叛徒”。 当“技术无国界”遇上“政治有边界”,她的选择究竟是商业智慧还是另有深意? 时间倒回2014年,AMD股价跌破2美元,市值蒸发超90%,现金流仅够支撑半年。临危受命的苏姿丰没有选择裁员逃生,而是砍掉五条不赚钱的产品线,将全部资源押注Zen架构研发。 四年后,基于Zen架构的Ryzen处理器横空出世,性能追平英特尔且价格更低,直接扭转AMD命运。 但更令业界震惊的是,2016年她力排众议,将这一耗资20亿美元研发的“杀手锏”授权给中资背景的海光信息。 此举引发美国国会质询、媒体口诛笔伐,甚至有高管以辞职相威胁,她却亲自率律师团队赴华盛顿解释三个月,最终以“合规调整参数、资金路径经香港子公司运作”的方式让合作落地。 2.93亿美元授权费不仅救了AMD的命,更让中国超算中心用上自主芯片,打破了国外垄断。 这并非孤例。2023年,AMD中国区收入占比35%,超过美国本土;2025年8月,她亲自赴上海成立AMD中国创新中心,台下坐着阿里云、腾讯等企业高管。 美国政府对此“密切关注”却未公开质疑,资本市场的反应更直接:AMD股价创下历史新高,市值稳居1500亿美元以上。 苏姿丰在2025年8月接受《连线》专访时直言:“出口管制只是‘噪音’,AI进步不会因限制而停滞,我们宁愿他们在我们的技术上发展。” 这种“务实的技术乐观主义”,让她在中美科技博弈中走出第三条道路,既不盲目对抗政策,也不放弃商业本质。 争议背后是她的“破局哲学”。2015年AMD与台积电合作时,她曾连续数月驻扎对方总部协调;2022年面对美国收紧对华出口管制,她迅速调整供应链,将MI308芯片通过合规审查进入中国市场。 她的策略从不是“对抗”,而是“在规则内最大化共赢”:既通过技术授权为中国培育产业生态,又用中国市场的巨量需求反哺AMD研发。 正如她在MIT读博时所言:“真正的创新从不是单点突破,而是系统整合。” 如今AMD的AI加速器正成为OpenAI、Meta的首选项,而中国市场的深度参与,让这种技术迭代有了更坚实的落地场景。 有人质疑她“因华人身份偏袒中国”,却忽视了她作为CEO的终极职责:在合法框架内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 2025年5月,她在美国听证会上重申:“限制用户数量对美国不利,我们希望规则被正确制定。” 这种“不站队”的立场,恰是她在男性主导的半导体领域杀出血路的关键,既不盲目迎合政治正确,也不放弃商业理性。 苏姿丰作为一位资深工程师和技术专家,她坚信“技术无国界”的理念。她认为芯片技术是造福人类的工具,而不应成为政治对抗的武器。 另外,中国市场的规模和增长潜力不容忽视,中国占据全球AI芯片需求的六成份额,是任何科技企业都无法忽视的市场。 再者苏姿丰的华裔背景也让她对东方文化有更深理解和情感联系。 苏姿丰的领导风格和决策方式也值得关注。她在IBM工作期间主持研发铜导线芯片技术,为公司节省了高达二十亿美元的成本。 在AMD,她推崇“5%哲学”,即每天进步一点点,通过持续改进实现重大突破。她认为解决难题必然伴随试错,这种勇于承担风险的态度让她能够做出大胆决策。 尽管面临美国政府的压力和国内批评,苏姿丰仍然坚持自己的战略方向。她清楚地知道,如果完全切断与中国的合作,不仅将极大削弱企业自身的全球竞争力,也可能引发整个产业链的不稳定。 她不相信科技脱钩是可行之路,而是倡导开放合作,推动全球科技创新。 苏姿丰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商业成功案例,更展现了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独立思考和国际视野的重要性。 她顶住压力与中国合作,不是出于政治立场,而是基于对技术发展和市场规律的深刻理解。 在这个科技日益政治化的时代,苏姿丰以其独特的方式,证明了技术合作与商业智慧可以超越地缘政治的分歧。
为什么说中国不愿意给美国台阶下?双方宁可两败俱伤,也不肯给对方一个台阶,但事情没
【4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