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4月4日,一名女犯被执行枪决,临行前,她被弄坏了嗓子,为的是,不让她说

如梦菲记 2025-09-18 17:42:30

1975年4月4日,一名女犯被执行枪决,临行前,她被弄坏了嗓子,为的是,不让她说话,禁止她发出声音。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5年4月4日,清明节的早晨,辽宁刑场上押出了一名女犯,她的嗓子已经被切开,已经没法说话,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她在最后时刻不能喊出任何一句话。   她就是张志新,一位坚持讲真话的普通干部,她倒下的身影和那被迫沉默的场景,让人至今无法忘记。   张志新1930年出生在天津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教音乐,母亲受过师范教育,家里孩子多,她排行老四,小时候家里常有书本和乐声陪伴,她从小成绩优异,也喜欢思考社会上的事情。   在天津第一女子中学读书时,她不仅成绩名列前茅,还常和同学们讨论一些现实问题,1950年,她考入天津师范学院,立志做一名老师,但朝鲜战争爆发后,她主动报名去前线做文化教员。   在战壕里,她教士兵认字,带着他们读文章,一次轰炸中,她为保护课本背部受伤,身上留下了疤痕,那段经历让她更加坚定,觉得为理想和真理付出值得。   回国后,她进入辽宁省委宣传部工作,她的同事都知道她有一股“较真”的劲儿,文件总是看得仔细,不合理的地方她会提出意见,即使会得罪人也不退缩。   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最晚,她的桌上堆着马列著作,上面写满了批注,她经常和身边人说,革命就是为了让大家能说真话,能过好日子,如果连真话都不敢讲,就失去了意义。   她对家人也保持这样的态度,常常教育孩子要正直,要相信真理像太阳一样,即使暂时被遮挡,也终会显现。   1969年,局势急转直下,在一次学习会上,她直言不讳地指出一些做法不符合实际,这番话被人举报,她很快被扣上“反革命”的罪名,被隔离审查。   审讯中,有人逼她认错,告诉她只要承认就能从轻处理,但她拒绝,她坚称说对的话不需要认错,错的就不能说成对,她被反复批斗,被要求低头服软,她依旧坚持立场。   1970年,她被判无期徒刑,押往盘锦监狱,在那里,她被安排干最苦的活,每天睡眠不足,吃不饱,身体被拖垮,即便如此,她仍然坚持读书、写材料,把自己的观点一遍遍写下来。   没有纸笔时,她就在心里默记,她常常鼓励身边的人,告诉他们要坚持活下去,总有一天真相会大白。   和其他犯人相比,她显得坚毅而冷静,她写下的文字后来被发现,有的甚至是用烧焦的木棍在墙上留下的痕迹,那里面有她的思考和对真理的坚持。   在狱中,她还见过一次女儿,那时孩子只有十二岁,哭着求她认错,她眼含泪水,却依旧告诉孩子要相信妈妈,坚持正直。   那次会面成了母女之间的最后一面,她给女儿梳头发,把仅有的馒头塞过去,手冻得发红,孩子记住了母亲的叮嘱。   1975年春天,局势再次变化,有人提出她态度顽固,必须严惩,她的刑罚被改为死刑,临刑前,当局担心她在刑场上喊出话语,决定割断她的喉管,医生执行时,她没有喊出声音,依旧冷静。   她的眼神中透着坚定,面对死亡没有退缩,4月4日,刑场上风声呼啸,她昂首挺胸走向生命的终点,没有声音传出,但她的神情让在场的人不敢直视。   她去世时年仅45岁,三年后,拨乱反正成为全国的大方向,1979年,辽宁省委在任仲夷的推动下为她平反,恢复名誉,追认为烈士。   同事们拿着她的遗像出现在追悼会上,那是一张她在志愿军时期的照片,身着军装,笑容明亮,家人整理遗物时,看见她在狱中留下的手稿,字迹已经模糊,但每一句都透露出坚定。   她的案件被平反,不只是一个人的清白,它让更多人开始相信,真理可以被掩盖,却不会消失,她失去声音的那一刻,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恐惧。   她被剥夺说话的权利,但她的牺牲推动了全国大规模平反冤案的进程,数以百万计的人因此恢复名誉,她的名字成为思想解放的象征,提醒后来的人要敢于开口。   今天回望,她的声音虽然在1975年被割断,但在历史中却从未沉默,她用一生证明,坚持真理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却也点亮了无数人的勇气,她没有亲眼看到平反的那一天,却用沉默唤醒了更多人的声音。   她走下刑场时的坚定目光,至今仍在提醒人们,讲真话从来不是轻易的选择,但正因为有人敢于承受,这个社会才会一步步走向光明。   这就是张志新,她没有留下最后的话语,可她留给后人的,是一个声音:真理不死。   信源:人民网——1979年任仲夷曾勇闯“禁区”为张志新平反昭雪

0 阅读:72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