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俄罗斯就在隔壁,为何之前中国还要绕远买美国巴西的大豆?地图上的近邻,虽然相距

云海澄碧翠 2025-09-18 17:50:23

明明俄罗斯就在隔壁,为何之前中国还要绕远买美国巴西的大豆?地图上的近邻,虽然相距不远,贸易方便,但并不意味着就是最好的选择。 谈到中国每年上亿吨的大豆缺口,很多人直觉地望向北边的俄罗斯,但现实却是,中国更愿意选择来自美国或是巴西的大豆。 美国大豆本是中国的最佳选择,但由于美国的各种制裁,使得中国放弃了美国大豆,转而把目光投向别处时,巴西大豆走进了中国的视野。 其成本优势,几乎是从种子落地的第一刻就开始了,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气候和本地化的化肥供应,巴西农民每公顷的种植成本,仅为580美元全球领先。 相比之下俄罗斯远东地区纬度高、生长期短了近20天,必须依赖抗寒种子和额外施肥,直接把单位成本推高到了760美元,地理上的近,在物流账本上甚至可能是一场灾难。 从巴西桑托斯港出发的十万吨级巨轮,虽然要在海上漂泊35天,但航线稳定全年不冻,每吨运费稳在45美元,而俄罗斯远东的港口,冬季结冰是常态。 破冰船一出动,运费就要暴涨30%,再加上港口泊位小,只能停靠三万吨级的小船,综合算下来每吨运费竟高达70美元。 一来一回俄罗斯大豆还没出港,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最终算下来,每吨到岸价比巴西货贵了近80块人民币。 在大宗贸易里,这个差价足以改变一切,就连曾经的头号供应商美国,在中美关税战之前,其大豆价格也已高于巴西,价格的铁律始终在主导着货轮的航向。 就算俄罗斯大豆不要钱,也解决不了更核心的问题:“规模“,中国每年要吃掉近1.5亿吨大豆,进口缺口高达1.2亿吨,2023年实际进口了9941万吨,而俄罗斯全国的大豆年产量,满打满算也就五六百万吨。 即便把所有能出口的都给中国,也只够我们用上半个月,这种体量根本喂不饱,中国庞大的畜牧业和榨油产业。 我们的油厂和饲料厂,需要的是巴西那种动辄七八千万吨、美国两三千万吨的稳定供应,是一艘接一艘的巨轮构成的海上生命线。 任何一个环节的断裂,都可能直接传导到,国内的猪肉和食用油价格上,这是民生不能承受的风险,更何况工业生产还有自己的“口味偏好”。 巴西和美国供应的主要是转基因大豆,出油率高达18%到22%,非常适合工业化榨油,而俄罗斯的常规大豆,出油率在16%到18%,在追求效率的生产线面前,竞争力自然打了折扣。 当然了,没有选择俄大豆的原因,不止算经济账这么简单,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我们的顶层战略,“饭碗要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中”。 这句话是“大豆振兴计划”稳步推进的“代名词”,2023年国内大豆产量已达2394万吨,自给率虽不足20%,但每一步都在为降低对外依存度而努力。 对外我们则奉行“全球采购、分散风险”的原则,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主动增加从巴西、阿根廷等国的采购,正是为了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这是一种基于市场逻辑,又超越市场逻辑的主动布局,对于俄罗斯我们的大门也从未关闭,他们也在努力发展远东农业,计划扩建不冻港,如果俄罗斯大豆能够在成本、物流和产量上证明自己。 我们当然愿意,出于地缘和多元化的考量增加采购,中国的大豆进口版图,以性价比为基础,以供应稳定为生命线,最终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的宏大战略,每一艘驶向中国港口的货轮,都承载着这三重考量下的最终选择。

0 阅读:44

猜你喜欢

云海澄碧翠

云海澄碧翠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