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说70后是最会“过日子”的一代?他们的经历,藏着中国人的生活密码 提起70后,你最先想到啥?是小时候挤在村头看露天电影的热闹,还是现在朋友圈里晒的父母体检报告?这群人,硬是把中国几十年的大变化,都揉进了自己的日常里,活成了最懂“苦甜”的一群人。 八十年代的农村,只要村头挂起银幕,那比赶集还热闹。70后那会儿可能刚放下饭碗,就揣着一把瓜子,扛着小板凳往银幕前冲,去晚了只能站在后排踮脚看。电影放完了也不走,几个小伙伴蹲在地上,你一句我一句地复盘剧情,连主角的台词都能背下来。家里的黑白电视更是宝贝,屏幕小得像巴掌,还总飘着雪花,得有人举着天线来回调方向,其他人盯着屏幕喊“再往左点”“清楚了清楚了”,一屋子人围着看《射雕英雄传》,比现在一家人各抱一个手机热闹多了。 吃的方面更实在,平时饭桌上大多是稀粥配咸菜,只有过年才能盼到一碗带肥肉的米饭,孩子盯着碗里的肉,舍不得一口吃完。夏天穿的衣服,大多是哥哥姐姐穿过的旧款,袖口磨破了就缝个补丁,裤脚短了就接一截布,照样穿得乐呵呵。冬天在南方没暖气的屋里,晚上钻进冰凉的被窝,得缩成一团好半天才能捂热,早上醒来鼻子都冻得通红。 后来日子变得快,70后先是背着蛇皮袋挤绿皮火车外出打工,车厢里人挤人,连放行李的地方都没有,只能靠在过道里打盹。再后来,动车通到了家门口,坐着宽敞的座位,看着窗外的高楼一栋栋冒出来,心里都觉得踏实。住的地方也变了,从泥瓦房里烧煤炉,呛得人直咳嗽,到搬进电梯公寓用天然气,拧开开关就能做饭;从全家凑钱拍张黑白合影,小心翼翼藏在相框里,到带着爸妈孩子去国外看风景,手机随手就能拍一堆照片。 有人说70后没“靠山”,爷爷辈穷了一辈子,父母辈能供他们读书就不容易,想“啃老”根本没门。高考那阵儿,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考上大学的能让全村人羡慕,考不上的就背着行李去打工。毕业找工作,揣着简历在人才市场里挤来挤去,生怕错过一个面试机会。结婚买房更要拼尽全力,掏空所有积蓄还得贷几十年款,每个月工资刚发,先把房贷扣了才敢规划其他开销。可也有人觉得他们运气好,赶上了互联网普及,以前写信要等半个月,现在手机发消息秒回,还能刷视频、在微信群里跟老伙计聊养生,从扛着蛇皮袋的打工者,变成了能熟练用手机处理事情的“潮流人”。 70后的日子,没有太多轰轰烈烈,却藏着最真实的生活味道。他们吃过的苦、尝过的甜,都是最珍贵的经历。70后困境 70零后的生活 七零后的年轻人 70零后的印象
白左的脑子已经不正常了。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