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投降真的是怂?假如他死扛成都,蜀汉能多活三天吗?答案让人唏嘘! “刘禅要是硬

五代十国志 2025-09-19 18:57:25

刘禅投降真的是怂?假如他死扛成都,蜀汉能多活三天吗?答案让人唏嘘! “刘禅要是硬守成都不投降,蜀汉会不会多撑两天?”有人说他是“扶不起的阿斗”,有人替他喊冤“换你你能扛?” 咱今天就聊聊:这位被骂了一千八百年的亡国君,到底有没有“不降”的资本? 一、刘禅不投降?先看看成都城里的“四没”困局 公元263年冬,邓艾带着残兵摸进江油,像根细针戳破了蜀汉的“面子工程”。此时的成都,看着是座城,实则是座“孤岛”。 第一,没兵可用:主力全被钉死在剑阁 姜维带着蜀军主力在剑阁死磕钟会大军,兵卒挤在狭窄山道上,连转个身都难。成都城里剩多少兵?《三国志》写得明白:“兵不满万,老弱居半。”翻译过来:能扛枪的壮丁刚过五千,剩下全是拿锄头的农夫。 第二,没援可盼:盟友全是“墙头草” 南中霍弋收到求救信,磨叽半个月才带三千人来,走到绵阳听说邓艾快到了,直接写信说“粮不够,我先撤”;东吴派盛曼来“救援”,结果人家顺道占了永安城,摆明了想捡漏。 第三,没人支持:士族早想换老板 蜀汉是“荆州集团”当家,益州本地豪强早被压得喘不过气。谯周这个“投降派”直接在朝堂开课:“投降曹魏,顶多降爵;硬扛?城破之日,连棺材板都找不到!”底下官员偷偷给他递茶——毕竟谁也不想陪葬。 第四,没粮过冬:仓库早被掏空了 连年北伐把国库掏得底朝天,成都粮仓只剩三个月存粮。《华阳国志》记:“百姓面有饥色,吏卒相食。”换句话说:老百姓饿肚子,士兵连饭都吃不上,拿什么打仗? 你想啊,这时候刘禅喊“死战”,底下人表面喊“臣愿效死”,转头就可能给魏军开城门——谁愿意陪着皇帝一起死? 二、硬扛的代价:历史上那些“血的教训” 有人说:“就算打不过,学孙权守城拖时间也好啊!”可历史上的“硬扛”,结局往往比投降惨十倍。 教训1:绵竹之战,诸葛瞻全家死绝 诸葛亮儿子诸葛瞻,带着五千残兵硬刚邓艾。结果呢?《晋书》写:“瞻自投于敌,左右挽之,不能止。”不仅自己被砍头,妻子儿女、族中百口全被魏军屠尽。要是刘禅硬扛,这种“满门忠烈”的悲剧,大概率会在皇宫上演。 教训2:成都城破,太子刘璇被斩草除根 邓艾进城那天,太子刘璇没跑掉。史书记:“魏兵执璇,斩之。”刘禅的孙子们更惨,有的被砍头,有的被掳去当奴隶。要是抵抗,这些孩子连活下来的机会都没有。 教训3:关羽后代被灭门,因果循环太扎心 当年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结果他孙子关彝一家,被魏将庞会趁乱闯进府里,杀得一个不留。要是刘禅硬扛,这种“血债血偿”的戏码,只会更多更狠。 教训4:李昭仪投井,后宫女眷的地狱 投降前,有妃子想突围,结果被魏军抓住。有个叫李昭仪的,宁死不从,抱着小皇子跳井自尽。要是城破,后宫女眷要么被糟蹋,要么被卖去当奴婢,下场比死还惨。 教训5:孙皓的“榜样”,顽抗换不来尊严 东吴末帝孙皓,投降前也想硬扛,结果晋军破城后,他被押到洛阳,当众表演“受降礼”。对比刘禅投降后被封“安乐公”,每天喝喝酒听听曲,反而得了善终。 所以你看,刘禅不投降,要么被政变赶下台,要么城破后被砍头,甚至全家死绝。就算侥幸活下来,也会像孙皓那样,活成敌人的“玩物”。 三、蜀汉灭亡:不是刘禅不行,是大势已去 现在回头看,蜀汉的垮台,早就埋下了伏笔—— 经济账:老百姓穷得揭不开锅 诸葛亮北伐一次,国库空一次;姜维后来年年北伐,益州的粮食都快吃光了。《三国志》说“民有菜色”,意思是老百姓饿得脸都绿了。这样的国家,拿什么打仗? 人才账:青黄不接断档了 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还算能撑,可到了姜维这辈,能独当一面的大将只剩个廖化(“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真不是玩笑)。年轻一代要么战死(比如诸葛瞻),要么投降(比如李歆),没人可用啊! 人心账:“兴复汉室”的口号早凉了 曹操代汉40多年,老百姓早习惯了曹家的江山。蜀汉天天喊“打回去”,益州士族听了就想笑:“跟我有啥关系?我只想安稳吃饭。” 所以啊,蜀汉的灭亡,是大势所趋。刘禅就算再能打,也架不住国力差了曹魏五倍(曹魏50万兵力,蜀汉不到10万)、人心散了、钱粮没了。 现在再看刘禅,他不是“扶不起的阿斗”,反而是乱世里少有的清醒人。他知道硬扛只会让更多人送命,投降至少能保全宗室、减少伤亡。后来他在洛阳活了8年,虽然被称为“安乐公”,但至少活下来了。 历史总爱用“成败”论英雄,可有时候,活着比当烈士更需要勇气。刘禅的选择,何尝不是另一种“大智若愚”? #三国演义# #邓艾# #钟会# #姜维# #刘禅# #蜀汉之争# #蜀汉灭亡# #刘禅北伐# #三国阿斗# #灭亡蜀汉#

0 阅读:36

评论列表

yutiechen

yutiechen

3
2025-09-19 23:55

从没有见过博主这样厚颜无耻之人

五代十国志

五代十国志

乱世中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