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藏得有多深?很多人还以为,打了三年仗,俄军,已经被“掏空”了。错了!真相是,它在乌克兰用的,大部分,都是“二流”装备;而它真正用来,对付北约的“王牌”,现在,才刚刚,拉出来!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俄罗斯这场仗持续了这么久,自身的储备和根基,差不多都要被掏空了。 这种看法在舆论场上很普遍,但它可能只看到了故事的一半,甚至可能是一个被精心误导的认知偏差。 实际上,俄罗斯正在同时上演两出截然不同的戏码。一个,是在乌克兰的消耗剧场;另一个,则是为真正的战略对手——北约——准备的王牌秀。这套“双轨军事主义”的逻辑,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于乌克兰境内,俄军之行动恰似一场受到严格管控的“有限战争”,其在诸多方面展现出有章可循之态,并非毫无节制的大规模冲突。 其核心目标并非征服,而是在自己与北约之间,强行建立起一道地缘政治上的“防火墙”或“缓冲带”,阻止对方兵临城下。 为达成此目标,战场上大量现身的多是T - 72坦克与苏 - 25攻击机这类“二流”或老旧装备,它们虽非顶尖,却在特定情境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说白了,对付乌克兰现有能力,这些足够了。这样做既能控制成本打消耗战,又能避免最顶尖的技术参数和战法过早暴露给背后的真正对手。 这种“藏牌”的打法,客观上确实营造出了一种俄军常规力量被严重削弱的表象。 而这,或许本身就是一种战略欺骗,一种旨在麻痹对手的示弱。至于顺带拿下顿巴斯等工业区,那更多是服务于增强自身产能的现实利益。 不过,若我们把关注的焦点从乌克兰移走,就会发现俄罗斯专门为北约设计的行动方案,与之前围绕乌克兰的情况比起来,完全是另一种走向。 那是一个以全域威慑为核心的高科技作战体系,它的“路演”,就在今年那场名为“西方-2025”的联合军演中。 超过二十万的部队,从巴伦支海到波罗的海,直接贴着北约的边界线,模拟了一场饱和式攻击。让在场观察员感到震惊的,是其背后的非对称打击能力。 作为关键打击手段的,是速度突破 10 马赫的 “锆石” 和 “匕首” 两款高超音速导弹,它们就像直指目标的锐利锋芒。 它们一个能从护卫舰甚至静音性能极佳的“亚森-M”级核潜艇上隐蔽发射,另一个则由米格-31在空中突袭,目标直指对手的防御软肋。 这绝非单一武器的堆砌。已经批量交付但始终未在乌克兰大规模亮相的苏-57隐形战机,负责撕开防空网;图-22M3与图-95战略轰炸机则随时可以挂载巡航导弹进行远程打击。整个打击链条,由“Квадрат”这类卫星通信系统实现秒级连接。 更要命的是,在发动攻击前,“希比内”电子战吊舱会先行一步,瘫痪对手的雷达和制导系统,为后续攻击扫清障碍。这是一套旨在先“致盲”,再“一击毙命”的完整战术。 如此昂贵的双轨战略,靠什么支撑?答案是其超乎预期的经济韧性与毫不含糊的核底牌。尽管遭受制裁,俄罗斯凭借将能源出口重心移向亚洲,经济仅微幅下挫1%。 在此情况下,该国仍有能力拨出高达2000亿美元的巨额军费,展现出经济的韧性与战略的灵活性。 军工复合体正全速运转,坦克的年产量在今年实现了翻倍,苏-57隐形战机的交付量也达到了约50架。这一切,都为前线的消耗和后方的威慑提供了物质基础。 而最终的底线,是其超过5000枚弹头、现代化水平已达90%的庞大核武库。近期激活核弹井、进行模拟核打击演练,这些都不是空洞的威胁,而是划定“红线”的明确信号。高科技常规力量提高了冲突的门槛,而核力量则构成了不可逾越的最后防线。 如今的局面,像极了一场“新冷战”。俄罗斯在乌克兰“做减法”,隐藏实力;同时在与北约的战略博弈中“做加法”,展示肌肉。 这导致了一种危险的平衡,芬兰和瑞典的加入以及北约在东欧的增兵,都让这根弦绷得更紧。 在这种高风险的棋局里,任何一方的误判,代价都将是全球性的。北约的每一个决策,都必须掂量那个只在演习中惊鸿一瞥,被刻意隐藏起来的俄罗斯“真实战力”。 和平何其可贵,对话与理智,或许才是走出这场迷局的唯一出路。 信源:俄罗斯经济支柱被砍半,普京打仗的小金库,眼下要被彻底掏空 2025-06-12 16:00·李剑2049
就在刚刚法国突然宣布了! 9月19日这天,法国可真是炸开了锅。 全国
【35评论】【3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