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年底,一辈子不看电视的钱学森突然跟儿子说:"支个电视行不行?贵不贵啊?"儿子钱永刚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 主要信源:(中国科学院——赤子丹心为中华——钱永刚追忆父亲钱学森的最后岁月) 2008年年底的一个平常日子,时年97岁的钱学森突然对儿子钱永刚说:"支个电视行不行?贵不贵啊?" 这句简单的问话,让钱永刚心里很不是滋味。 作为享誉中外的科学家,钱学森直到耄耋之年才第一次提出想买电视机,这个细节折射出他一生对物质生活的淡然态度。 钱学森于1911年12月出生在上海一个书香门第。 父亲钱均夫曾留学日本,担任过浙江省教育厅厅长。 母亲章兰娟出身杭州富商家庭,天资聪颖,尤其擅长数学。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钱学森从小接受了良好教育。 1934年,他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同年考取清华大学庚款留美公费生资格,次年远渡重洋赴美深造。 在美国求学期间,钱学森展现出非凡的科学天赋。 他仅用一年时间就获得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随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师从著名空气动力学家冯·卡门教授。 1947年,36岁的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年薪达7000美元。 此外,他还担任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年薪10000美元,加上稿费和咨询费等收入,他的年收入相当可观。 然而,与许多美国同事不同,钱学森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 他常年穿着同样的西装,开着普通汽车,住在租来的公寓里。 他的收入大部分都汇往国内,用于资助家人。 据记载,从1935年到1955年间,钱学森共给父亲汇款111次,即使在抗战最艰难的时期也从未中断。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决心回国效力。 但这个决定让他遭遇了巨大阻力。 1950年,美国当局扣押了他的行李和科研资料,并禁止他离境。 为了争取回国,钱学森不得不聘请律师与美国政府打官司,这场长达五年的法律斗争耗尽了他大部分积蓄。 1955年10月,钱学森终于踏上归国旅程。 临行前,他退掉租住的房屋,变卖汽车和家具,但带回了大量珍贵的书籍和研究资料。 回国后,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月薪331.5元。 虽然这在当时已属高工资,但与他此前的收入相比差距巨大。 更重要的是,他要养活一大家人:除了妻子蒋英和两个孩子,还有岳母和保姆。 即使生活清贫,钱学森也从未向组织提出任何特殊要求。 1957年,他获得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一等奖,奖金1万元人民币,这笔钱在当时足以买下好几套四合院,但他毫不犹豫地全部捐给了中国科技大学,用于购置教学设备。 在经济困难时期,钱学森与其他科学家一样节衣缩食,但他还经常从自己工资中拿出一部分,匿名资助生活更困难的同行。 改革开放后,他的收入有所提高,但仍然保持着极其简单的生活方式,住在老旧的公寓房里,使用着五六十年代的旧家具,衣服破了就缝缝补补继续穿。 1994年,钱学森获得何梁何利基金杰出贡献奖,奖金100万港币。 面对这笔巨额奖金,他毫不犹豫地全部捐给了中国西部治沙事业。 当被问及原因时,他只是淡淡地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晚年时期,钱学森将研究重点转向沙产业和草产业理论,密切关注沙漠治理和西部生态环境问题。 1993年11月,他将刚刚收到的三十万港币捐款全数捐出,用于推动沙产业发展基金的成立。 2008年年底,当这位97岁的老人第一次提出想买电视机时,这个简单的心愿折射出的不仅是他对知识的渴望,更是一位伟大科学家毕生坚守的简朴作风。 2009年10月,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他没有留下巨额遗产,却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留下了无私奉献的精神财富,这种财富远比金钱更加珍贵。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2008年年底,一辈子不看电视的钱学森突然跟儿子说:"支个电视行不行?贵不贵啊?
幻夜星辰侠
2025-09-21 00:06:14
0
阅读: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