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82岁老奶奶闲得很,为了找点事做,竟然花几万买了台无人机,帮孙子的六七百亩地施肥,打农药,一开始孙子并没报什么希望,以为奶奶就是玩玩而已,结果,奶奶不仅一学就会,甚至比年轻人玩得还溜,老奶奶说:“现在犁田不用牛,机械都是满田飞,一点小事轻巧。” 9月21日,央视网发布了一个视频,引发了大家的热议。 戴奶奶今年八十二岁了,几年前,她的步履开始变得有些蹒跚,耳朵也不像年轻时那么灵光了,家里人看着,心里都暗暗揪了起来。 戴奶奶可不是那种闲着就发呆的人,她性子倔,认准的事非干成不可。买了无人机后,她天天蹲在田埂上琢磨,孙子教了她几次基本操作,她愣是记在小本子上,反复练习。无人机飞起来嗡嗡响,邻居们瞧见了都笑,说这老太太瞎折腾,种了一辈子地,临老还玩起高科技。戴奶奶耳朵背,听不清闲话,只管盯着屏幕学操控,没几天就能熟练地让无人机撒农药了。孙子原本担心她摔着机器或自己,结果一看奶奶操作得比他还精准,肥料撒得均匀,农药喷得到位,六七百亩地几天就弄完了,省时省力。孙子这下服气了,逢人就夸奶奶厉害,还拍视频发上网,没想到一下子火了。 央视的视频一出来,网友们都炸锅了。有人说这奶奶太酷了,八十二岁还这么潮;也有人感叹,现在科技发展快,老年人也能跟上节奏。但戴奶奶自己倒很淡定,她笑着说,不就是个机器嘛,学起来不难,关键是有心。她年轻时种地靠牛拉人扛,累得腰酸背痛,现在无人机一飞,轻松多了。她觉得,老年人不是非得窝在家里看电视,找点事做反而精神头足。 说起来,这事背后藏着个大问题。咱们社会常觉得人老了就该养老,别瞎折腾,可戴奶奶的例子啪啪打脸。为什么一提到老年人,大家第一反应是“跟不上时代”或“需要照顾”?这不是年龄问题,是观念问题。好多老年人身体还行,脑子也灵光,却因为社会偏见,被硬生生推到了边缘。子女们出于好心,总劝父母别累着,结果反而让他们觉得自个儿没用。戴奶奶的孙子一开始不也这样?以为奶奶就是玩玩,没当真。可事实呢,奶奶不仅玩转了,还玩出了名堂。 批判点来了:咱们得问问,这种年龄歧视到底从哪儿来的?媒体整天吹捧年轻人创新,老年人似乎就成了守旧的代名词。但戴奶奶的故事说明,老年人学新东西不比年轻人差,甚至更有耐心和毅力。问题出在机会和支持上。社会有没给老年人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比如无人机操作培训,大多数都是面向年轻人的,老年人想学,得自己摸索或靠家人教。如果社区或政府能办点免费课程,帮老年人接触新技术,说不定更多“戴奶奶”会冒出来。 再说深点,老年人心理健康往往被忽略。戴奶奶为啥买无人机?不就是闲得慌,想找点事做嘛。人老了,容易感到孤独和无用,这会加速身体 decline。如果社会能鼓励老年人参与活动,学点新技能,不仅能提升生活质量,还能减轻家庭负担。你看戴奶奶,现在走路都带风,耳朵背也没妨碍她开心。反观那些整天呆家里的老人,可能越呆越萎靡。 科技本是工具,不该有年龄门槛。无人机在农业上应用广,但通常认为是年轻人的领域。戴奶奶打破了这层窗户纸,证明技术无关年龄,只关态度。咱们社会需要更多这样的例子,来改变刻板印象。不是每个老年人都得学无人机,但至少该有选择的权利。子女们也该反思,别一味保护,多给点信任和空间,让父母尝试新事物。 当然,也有现实挑战。无人机不便宜,几万块对农村老人不是小数目。戴奶奶能买,或许是因为家庭支持或积蓄。但很多老年人没这条件,这就需要政策倾斜,比如补贴或社区共享项目。技术普及不能只盯着城市年轻人,农村老年人也一样值得关注。 戴奶奶的故事是个好开头,希望它能点燃更多火花。老年人不是负担,是宝藏。他们有经验、有耐心,只要给机会,就能绽放第二春。咱们每个人都可能变老,早点打破偏见,将来自己也能活得更精彩。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安徽,82岁老奶奶闲得很,为了找点事做,竟然花几万买了台无人机,帮孙子的六七百亩
老头的幸福生活
2025-09-22 09:34:40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