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澳洲一名14岁少年在手术过程中,因大出血足足换了13公斤的血,不承想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9-24 14:30:04

1951年,澳洲一名14岁少年在手术过程中,因大出血足足换了13公斤的血,不承想这次换血,竟在日后让240万婴儿获得新生。 1951年的澳大利亚,有个叫詹姆斯哈里森的14岁少年,做了一个大手术,切掉了一个肺。手术中大出血,命悬一线。医生们为了救他,给他输了足足13升的血,换算一下,差不多有13公斤重,相当于把他全身的血换了两遍还多。这些血,都来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少年醒来后,听父亲讲了这件事,心里就埋下了一颗种子:我的命是陌生人给的,将来我也要用同样的方式回报社会。 一个14岁孩子的承诺,听起来可能有点天真。但哈里森,却用一辈子去兑现了它。 按照当时澳大利亚的法律,要到18岁才能献血。于是,哈里森就这么一天天等着,终于在1955年,他成年那天,走进了献血站,兑现了4年前的诺言。 从那以后,献血就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每隔几周,他就会准时出现。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咱们很多人别说献血,就是体检抽个血都得把脸别过去。哈里森也一样,他后来在采访里不止一次坦白,自己其实非常怕打针。每次针头扎进手臂,他都下意识地扭过头,不敢看。 一个怕打针的人,却成了献血站的常客。这一坚持,就是60多年,直到2018年。这份毅力,你不得不服。 就在哈里森开始他漫长的献血之路时,整个澳大利亚的产科医生们正被一个巨大的阴影笼罩。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孕妇经历流产、死产,或者生下的宝宝有严重的脑损伤。谁也说不清原因,这就像一个随机降临的诅咒。 经过研究,医学界终于找到了罪魁祸首——新生儿溶血病。 这事儿得从血型说起。我们都知道ABO血型,但还有一个重要的系统叫Rh血型。如果你是Rh阴性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熊猫血”,而你的宝宝是Rh阳性,那就有可能出问题。在怀孕过程中,母婴的血液难免会有接触。一旦接触,妈妈的免疫系统可能就会“犯糊涂”,把宝宝的Rh阳性红细胞当成“入侵者”,然后产生抗体去攻击它。 这个后果是致命的。宝宝可能会在腹中夭折,或者出生后不久就因溶血病离世。 在咱们国家,“熊猫血”的比例只有千分之三四,非常罕见。但在澳大利亚,这个比例高达17%。这就意味着,有大量孕妇和她们的宝宝都暴露在这个巨大的风险之下。 幸运的是,科学家们也找到了“解药”:一种叫做抗D免疫球蛋白的特殊抗体。只要给Rh阴性的妈妈注射这种抗体,就能阻止她的身体产生攻击宝宝的抗体,几乎可以百分之百地预防新生儿溶血病。 可问题来了,这种抗体极其罕见,只存在于极少数人的血液中。 于是,一场在血库里的大搜寻开始了。医生们检测了成千上万份血液样本,终于,他们找到了一个“宝藏”——詹姆斯哈里森。他的血液里,不仅有这种珍贵的抗体,而且浓度异常高,活性还特别稳定。 科学家们至今都无法百分百确定哈里森体内产生这种“超级抗体”的原因,但他们普遍认为,这很可能跟他14岁那次改变命运的大输血有关。那13公斤来自不同捐献者的血液,在他体内发生了一种奇妙的免疫反应,就像一份天赐的礼物。 一个被陌生人的血拯救的生命,最终成了拯救无数生命的源泉。这命运的闭环,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从那天起,哈里森的献血有了更重大的意义。他的血浆不再是普通的急救用品,而是被专门用来制造救命的Anti-D药剂。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澳大利亚生产的每一支Anti-D药剂,都含有哈里森的血液成分。 他成了澳大利亚的国宝级人物,人们亲切地称他为金臂人。 这支“金色的手臂”,一伸出来,就是60多年。据统计,到2018年他最后一次献血时,他总共献了1173次血。其中,右臂献了1163次,左臂献了10次。他说,用右臂献血时,心里的恐惧会少一点。 这些数字背后是什么?是据澳大利亚红十字会估算的,超过240万名婴儿因为他而得以健康出生。 血液,在一些人眼里是延长自己生命的商品,而在哈里森这里,是赠予他人开启新生的礼物。前者是索取,后者是给予。血液本身没有温度,但人心的选择,却能让它变得滚烫。 2018年5月11日,81岁的哈里森进行了人生中最后一次献血。不是他不想继续了,而是澳大利亚的法律规定了献血年龄的上限。他说,如果没有规定,他愿意一直献下去。 就在上个月,也就是2025年8月,这位“金臂人”在悉尼的一家养老院中安详离世,享年88岁。一个平民英雄,走完了他伟大的一生。 他离开的讣告很低调,但整个澳大利亚都在怀念他。因为他的生命,早已通过那240万个鲜活的小生命,在这片土地上得以延续。

0 阅读:1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