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2016年,杨振宁曾顶着骂名,极力反对花2000亿建大型粒子对撞机,杨振宁指出:“就算建成,也是给外国人做“嫁衣”,不如把这2000亿元用在基础教育上,才是真正的‘钱花在刀刃上’!” 2000亿的投入,不是一个小数字,而是一个巨大的风险。杨振宁提到了美国的例子,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末期,当时美国也打算建造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对撞机。 最初的预算是30亿美元,但随着项目推进,费用不断膨胀,最终涨到了80亿美元,最后在1992年因为预算失控,国会决定终止该项目,之前已经花掉的30亿美元彻底浪费。 这一事件给了杨振宁很大的警示,他担心中国如果真的启动这样的大型工程,预算不仅可能超支,项目完工后的维护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按照这个趋势,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高昂的投入和无法承受的财务压力。 其次,人才问题也是杨振宁关注的重要方面。到那时,中国在高能物理领域的顶尖人才,几乎可以说是寥寥无几,全球范围内的优秀学者也大多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 若中国建起这样一个世界级的大型对撞机,设计、建设、运行以及后期的数据分析,恐怕绝大多数都得依赖外国专家来主导。 这个过程中,中国虽然投入巨资,但核心技术和成果很可能掌握在外国人手中,最终我们花了钱,却很难得到切实的技术积累与创新成果。从这点来看,杨振宁觉得这样的投资不值得。 再者,这2000亿的巨额资金,若集中在一个项目上,可能会挤占其他领域的资源。我们不能忽视,除了高能物理,生命科学、凝聚态物理等同样是基础科学的重要方向,这些领域对国家的长远发展更为关键。 杨振宁担心,如果把所有资金集中投入到对撞机的建设中,可能会导致其他重要科研领域的资金短缺,从而影响中国科学技术的整体进步。 毕竟,科学发展不可能只依赖某一个领域的突破,必须要在多方面的推动下共同前行。 对普通百姓来说,粒子对撞机这类高能物理项目,短期内几乎不会带来直接的生活改善。尽管这类科学项目的基础研究具有长远意义,但从眼前的民生角度来看,投入这些资金用于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解决医疗、教育等实际问题,可能会更能满足民众的迫切需求。 普通人关心的是切身的福祉,而不是抽象的科学成果。杨振宁认为,若能把这笔钱用在直接提升民众生活水平的领域,带来的实际好处将远超高能物理的间接效益。 最后,杨振宁指出,正是因为中国的科技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卡脖子”的难题,尤其是基础科研和高端人才的短缺,所以在当下更需要优先解决人才的培养问题。 与其把资金和精力花在建造一个巨大的对撞机上,不如把这笔钱用在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培养上,尤其是在当前科技创新急需突破的时刻,人才的储备和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培养一批能在未来带领国家走向更高科技水平的人才,才是对国家未来最有意义的投资。
“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2016年,杨振宁曾顶着骂名,极力反对花20
栗頿聊
2025-09-24 15:38:45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