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桦加沙”最终在阳江登陆,而没有正面袭击近在咫尺的大湾区,这一“临门西折”的现象是由于大气环流、外部天气系统及台风自身特性共同导演的一场“魔术路径”。 台风“桦加沙”为何会临门西折 台风移动如同被河水带动的小船,最主要的“河流”便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起初,“桦加沙”受副高主体引导,向偏西方向移动。当其接近广东沿海时,北侧有一股冷空气逐渐南下,对副高的强度和位置产生了挤压作用。 这股冷空气如同一个“路障”,使得副高可能有所减弱或东退,导致引导气流发生变化,台风因而失去了直奔珠江口的强劲东风引导,路径随之向西(阳江-茂名一带)偏折。 除了影响副高,北下的冷空气本身也与台风产生了直接互动。冷空气的密度较大,会从底层对台风环流产生一定的“阻挡”和“挤压”效应。这种相互作用有时会促使台风路径出现西折的趋势。对于“桦加沙”而言,冷空气的南下恰逢其临近登陆的关键时刻,从而导演了这场“临门一脚”的转向。 台风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强风系统,其移动不仅受外部环境引导,也受到自身内力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科里奥利力会使台风整体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趋势。 台风内部的强度变化、眼壁置换等过程也会影响其移动。当外部引导气流因冷空气和副高变化而减弱时,这些内在因素的作用就相对凸显,增加了路径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其最终选择在阳江登陆。 大家感觉“风力没有想象中大”,这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首先,台风最强的破坏力往往集中在眼壁附近,若未直接经过核心区域,风雨体验会有显著差异。 “桦加沙”的强度虽强,但并非网络传言的“史上最强”或“接近地球上限”,其登陆强度预计不及2014年的台风“威马逊”,与2018年的“山竹”相当。另外,预报点可能位于台风可观测的七级风圈半径(340-480公里)或十级风圈半径(160-180公里)的边缘或外围,本身风力就会弱于中心区域。加之沿海地区提前采取了转移群众、关闭沿海设施等防御措施,也有效减轻了灾害影响。 从以上解释来看,“桦加沙”的路径西折是副高、冷空气以及其自身特性复杂互动的结果。 【注】图片及参考信息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全女家庭,只坚持了27天就解散了。
【1评论】